7月14日從《蘋果日報》的報道中得知,新入伙的尚翠苑又有鉛水。據聞這是2015年政府收緊監管措施後落成的房委會屋苑。水務署、房署都認為只要解決了「含鉛焊料」,食水就一定不會再出現含鉛量超標,為何又出現呢?
只要細心分析水務署在啟睛邨做的task force報告,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有銅合金的供水系統物料,包括水龍頭、水閥等,不單同供應商提供給水務署發出俗稱水紙的牌子不相符,銅合金部件的含鉛量亦偏高大約4-9%。在聆訊報告出爐後,我曾經引用過一份由美、德合作完成的銅合金科研報告,當中一種的含鉛量正正是4%,同task force中的銅合金含鉛量類近。報告分別用了美國標準短期測試及德國標準長期測試,進行物料安全測試,最終這種銅合金的長、短期測試結果都不合格。
我一直強調,銅合金部件也是導致食水含鉛量超標的一個源頭,但水務署只是草草了事,將所有問題全推給焊料。鉛水再現,且出現在政府收緊監管措施後落成的屋苑,希望水務署能吸取教訓,重新檢視銅合金及其他金屬對食水安全的影響。
早一陣子參與了《2017年水務設施修訂規例》的公聽會,細閱了政府修訂文件中提及水龍頭要符合一些歐英標準,結果發現這些標準主要講述部件的機械要求如水壓,只將化學及微生物要求簡單概括為不影響食水品質,亦沒有包括銅合金及不銹鋼成份。水務署在做修訂草案時並沒有考慮到這個遺漏。《蘋果日報》引述香港水務專業協會主席鄭偉昌說,只有大廈水錶仍有少量鉛份。其實,大部份水龍頭及水閥的銅合金也有一定的鉛量,懇請水務署及水務專業專家們先了解清楚供水系統中每一個部件的結構,再細心分析每一個標準的內容。
如果政府抱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根本不能解決食水安全問題。水務署及政府首先要承認現有監管機制過時,未能保障市民食水安全。不過,現時似乎仍難改變政府的思維。當歐美國家及 ISO 標準都檢驗隨機抽樣的頭啖水及靜止在供水系統一段時間的頭啖水時,香港水務署仍堅持先放二至五分鐘才抽取食水樣本,也令人絕望。
李妙梨
前線科技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