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見字勝似見人—冼麗婷著《見字如見人》序 - 李怡

世道人生:見字勝似見人
—冼麗婷著《見字如見人》序 - 李怡

見字如見人,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舊日或會視為寫作人的至高境界。但自從影視媒體普及以來,「人」已經活生生地在公眾面前呈現了,而公眾或許更滿足於這種直接真實的影像。於是,近年的文字媒體有沒落的趨向。
栩栩如生真的就是最高境界嗎?我們看許多電視的訪問,別說電視時間都很短促,即使少見的長篇精采訪問,被訪者說出不少警句、金句,但轉瞬就過去了,你當時或者很有感覺,隨後就不會記得。然而,讀文字的訪談,你會在遇到精闢語句時停下來思索,甚至可能會抄錄下來。於是,有關內容就會載入你的思想倉庫。見字勝似見人。
只見人而沒有見字的人物訪談,訪問者即使甚具功力,提出切中要害的問題,但訪問的記者甚少表達自己;但是,見字的訪問,尤其不是一問一答而是記敘式訪問,更尤其是人物素描式的專訪,記者即使很客觀,但其個性、見解、修養,都從字裏行間流露,如果寫得好,寫得有個性,絕對是「勝似見人」的好文章。
只見人的電子媒體的訪談,受眾是單向的接收:電視播放給你的,就是你所得到的資訊。但見字的人物專訪,讀者接收到的絕非單向資訊,你閱讀到的文字,會在你的腦海裏組成形象,而每一個不同讀者都會組成不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如,我們讀《紅樓夢》,每一個讀者腦海中組成的賈寶玉、林黛玉的形象都不同,但被改編為戲劇的《紅樓夢》,觀眾看到的賈寶玉、林黛玉就都一樣。我們讀人物專訪的文字也是如此。因為閱讀,不是單向的過程,而是每一個讀者的腦海重組和咀嚼、思考的過程。這也是「勝似見人」之處。
我絕不否定電子媒體,它的真實感是平面媒體不能替代的。但我更愛文字媒體,包括實體書籍、報章、雜誌。電子媒體讓我真實地見到人,文字媒體使我勝似見到人。電子媒體使被訪者很難掩飾他的真面目,文字媒體引發讀者更多思索。文字媒體受到電子媒體的衝擊,版圖不及以往固然是事實,但文字媒體是不會消失的,因為它也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為適應閱讀習慣的改變,平面媒體近幾年都流行短小精悍的文字。但我在過去幾年,每逢星期日,都會在《蘋果日報》找冼麗婷的佔一整版的「品味蘋果」來讀。長文章的作者需要文字功力,要有點文學底氣,更要有愛文字和愛寫作的熱情。
她都有,才會逆潮流地把好幾年心血都耗在這種長篇人物訪問的寫作上,並匯集成這本書。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