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壹週刊》事變 - 李怡

世道人生:《壹週刊》事變 - 李怡

大約是2001年台灣《壹週刊》創刊幾個月之後,我去台灣訪友,抽空去《壹週刊》辦公室探訪黎智英,他正會客要我等一會,這時我遇到一位以前在《中國時報》任「開卷」版編輯的老朋友,她來了《壹週刊》。她說來這裏兩個月,發現很多有趣的事。一是許多在《中時》《聯合》的編採人員來了,他們手上有不少政商界不為人知的材料,於是成了爆料大軍。為甚麼那些材料在原來報紙沒有爆出來、要來這裏才爆呢?她說,原來報館的老闆有很多與外界的關係,政商、影視都有,於是這個不能爆,那個不能寫,後來有娛樂版的編輯要求老闆索性列一個不能碰的名單,老闆居然也提供了。《壹週刊》就沒有顧忌,不管甚麼人的醜聞都照爆。我問她爆料前有沒有查證呢?她說,她覺得《壹週刊》的查證比以前的報館更嚴謹,往往二次三次查證才刊出。
她提到另一件事是以前報館的編採人員都可以拉廣告,也有佣金,而一些客戶負責發廣告的人也會在桌子底下收取報刊的回佣,但《壹週刊》編採和廣告部的職責分得清清楚楚,不可逾越;廣告的折扣是固定的,不能夠給私下回佣。
她是一個平時說話有板有眼、很可靠的人,她說《壹週刊》這些做法,給台灣傳媒帶來新氣象。台灣那時候,幾乎所有的電子媒體,都等着每周三《壹週刊》新一期出版時爆甚麼料,然後用錄音、用視像跟進。有人責罵《壹週刊》煽色腥,挖人隱私、漠視倫理、喪盡天良,迫害政客、富豪、藝人,等等,有新聞學教授說,如果沒有《壹週刊》,陳水扁不會關在牢裏,一些政商勾結的案子也不會揭破,更重要的,因為有《壹週刊》,許多有權有錢的人對於做暗事都有了顧忌。香港是不是也一樣?
我從未在《壹週刊》寫過稿,跟它沒有甚麼淵源。但它是壹傳媒最先開創的刊物,壹傳媒的文化(狗仔文化?爆料文化?支持民主自由的文化?)是它掀起的。
基於經濟困局,《壹週刊》賣盤了。會不會染紅?新老闆有沒有政治背景我不知道。但只要他同時經營其他生意,就不可能不考慮人際關係、政治關係、商業關係對其他生意的影響。因此,真正獨立的傳媒,老闆只能夠是沒有其他生意、也沒有政治利害考慮的單一經營媒體的人。這情況有了改變,那麼可以清楚地估量到,沒有顧忌的採訪、爆料都不可能再有了。
在網絡媒體大量興起,壓縮了傳統主流媒體的空間的情況下,主流媒體原有慎密的、再二再三的查證也不再有了。網絡媒體往往以主觀意願去代替查證,不是「事實勝於雄辯」而是「雄辯勝於事實」,許多網上新聞都是揑造的,而主流媒體為防「執輸」,也不再查證而讓流傳的消息發佈。去年《成報》的假新聞被廣泛轉述,就是例證。
只此二端,有人認為《壹週刊》的事變,比議員被DQ的消息更讓人傷感,不是沒有理由的。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