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以總辭應對DQ絕不可行 - 盧峯

蘋論:以總辭應對DQ絕不可行 - 盧峯

看見剛被DQ的立法會議員長毛(梁國雄)以民間團體代表的身份重返立法會,就福利問題發言及向官員提問實在有點感慨,但也深深佩服。突然被法院以宣誓不符法律規定褫奪立法會議員席位,長毛沒有手足無措或失去分寸。他當然不忘譴責上屆梁振英政府以人大釋法推翻立法會選舉結果,並切實考慮是否進行上訴及如何確保泛民主派陣營的實力。
更難得的是,他失了議員的位置卻沒有放棄爭取市民權益,實踐自己政綱的機會。當立法會舉行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公聽會時,長毛就以民間團體代表的身份出席發言,以顯示即使遇上政治橫逆也可在不同崗位為市民盡力,不用自怨自艾,不必走上道德高地怨天尤人,更不應藥石亂投如發動甚麼議員總辭。這樣才是真正堅持初心,才是以人民福祉而不是個人榮辱為優先。
今次高等法院在人大釋法後DQ四名議員的確形同一場小型政變,令北京及梁振英推翻去年九月立法會選舉的陰謀得逞,並重創了泛民主派、非建制派在議會的實力,改變了政治力量對比。而且,DQ官司未完全結束,林鄭月娥政府會否「乘勝追擊」再要求DQ其他泛民議員仍未能確定,建制派支持者渾水摸魚也提出訴訟可能性更高。事實上現時已有朱凱廸、鄭松泰兩議員面對訴訟,案件將在下星期開審,禍福難料。
換言之,泛民主派、非建制派未來幾個月面對的是議席可能進一步減少、資源進一步削弱的危機,如何應對,如何保住泛民主派、非建制派的元氣及在議會的力量變得至關重要,任何輕舉妄動以至冒進行動都只會帶來不利的後果,必須慎之又慎,其中要泛民議員總辭的建議更是斷不可行。

應用司法程序挑戰裁決

主張總辭的人提出了幾個理據,包括對法院的判決及人大釋法表示抗議,揭示政制的荒謬,扭轉低沉的民氣以重新掌握政治主動等。可惜,這些理由都似是而非,站不住腳。
首先,今次DQ四位議員的裁決雖然與人大釋法有關係,但作出裁決的是本地法院及法官,要挑戰裁決主要得透過本地司法程序向上訴庭及終審法院提出上訴、以政治行動不管是總辭或街頭抗爭都無補於事,甚至可能被視為向法院施壓,損害市民珍而重之的法治。
另一個總辭的理由是暴露政制及議會在DQ議員後的荒誕,引發國際社會對北京施壓。可是,香港政制扭曲荒謬例如多數選民支持的泛民主派在議會反是少數早已人盡皆知,外國政府、傳媒同樣知之甚詳,不必總辭暴露。至於說促使外國政府向北京施壓更是緣木求魚,試想想美、英等國領袖連劉曉波冤死也沒有公開批評中國政府殘暴不仁,他們怎麼會為小小的香港而仗義執言呢?

等同將議席讓予建制派

再從政治情勢看,市民抗爭的熱情及投入感正處低潮,希望休養生息喘一口氣的傾向強烈。DQ 4位議員的裁決雖然令不少市民不滿,但不足以重新點起抗爭的激情,形成新一浪的抗爭浪潮。而即使泛民議員來個集體總辭,帶來的也不過是另一場全港性的選舉,頂多推高投票率,卻不足以引發更多市民投入抗爭運動。
另一方面,總辭引發的補選只集中重選泛民議員贏得的議席,即使動員後能提升投票率,甚至令泛民得票率重回六成以上,建制派仍有足夠票數從泛民手上取得六、七個直選議席,令泛民在總辭補選後直選只剩下12席,比原來的19席少一大截,比DQ後的14席還要少,這樣做豈不是把議席拱手讓予建制派?
要是泛民在總辭後不參選的話情況更糟,議會將由建制派議員壟斷,未來三年再沒有市民代表擋住不合理的法案及撥款,特區政府、建制派可以為所欲為。而泛民在放棄所有議席後資源、影響力大減,元氣大傷,難以再為市民提供服務及協助,2020年選舉只怕不易翻身。對市民來說,還有比這更可怕的處境嗎?
既累積不了民氣,反而大傷泛民主派元氣,削弱市民的保障,總辭實在是自戕之舉,絕不可行。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