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壹種信念,但那也是壹盤生意。那是壹股熱血,但那也是壹盤盆冷水。此壹時,彼壹時。
聽說那時一個記者一個星期只做一個古仔。聽說今天的記者一個小時可能要做幾條即時新聞。鬥快鬥多就是不鬥精。聽說政治打壓是元凶,但也聽說老前輩故步自封也是幫凶。
或許世上沒有單壹的原因。
信念要堅持,堅持要本錢。不為五斗米折腰,那麼五億呢?員工傷心,但經濟世界冷酷無情,股票市場居然馬上升價,似乎覺得賣甩了一個包袱。
如果說賣盤是謀殺,那麼繼續下去,繼續一個報攤連十來本雜誌都賣不完的營運下去,又是否慢性自殺?
新聞自由是重要價值,但同時又脆弱得不堪一擊。毋須政治打壓,只須經濟不景。看看電視媒介,收費電視虧蝕不堪,母公司拒絕再玩不再注資,就是如此簡單的原因,已經令到新聞部兵臨城下,隨時偃旗息鼓。電視台皮之不存,新聞部毛將焉附?
財大才能氣粗,或許要保護一個新聞機構能否維持自主、堅持信念,原來並非靠甚麼社會氣氛、政治環境、法律保障,而是低俗而赤裸的,金錢。
如果壹仔繼續賺錢,毋須賣盤給可疑買家;同理,今天大家關注,賣完壹仔,蘋果的命運呢?是否真的像高人所言,是割肉救母,棄車保帥,為了養住最後言論自由橋頭堡?
若此推論屬實,則我們只能祈求讀者多買、廣告多落,能賺錢才不會易手,才不怕改變作風。
除非你能說服一個商人,在虧蝕情況下繼續注資;前提是,那個投資只是商人的副業,只是興趣。就像中東油王,蝕錢也願意投放金錢在足球上集郵買球星只為過癮。
易手後的壹仔是否能始終如一?還記得那份中環人必讀的財經報紙嗎?易手至今,你還認得這份報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