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擔心敢言風格消失

學者擔心敢言風格消失

【本報訊】一向以敢言、對抗當權者見稱的《壹週刊》,將賣盤予商人黃浩。香港記者協會及新聞學者均表示,黃浩與壹傳媒創辦人兼大股東黎智英的政治立場不同,擔心《壹週刊》賣盤後的敢言風格會變調。有學者更指出,今次賣盤反映內地當權者藉向各行各業施壓抽廣告,全面封殺敵對傳媒手段成功,本港傳媒前景更堪虞。
曾在壹傳媒任職的記協副主席岑倚蘭關注《壹週刊》賣盤予黃浩後,雜誌方針仍是未知數,「唔知點解蝕本生意都有人咁有興趣,始終唔會有第二個創辦人黎智英,賣盤後嘅壹仔仲係咪敢言同無畏無懼批判權貴,要將來先會知。現時好多媒體都會自我審查,壹仔呢類係買少見少」。

指內地當權者封殺成功

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亦關注黃浩背景,指黃與黎的立場及政治光譜不同,黎應預計《壹週刊》會變調,「佢(黎智英)應該知道對方(黃浩)嘅背景,除咗睇錢份上,你仲要睇壹仔發展嘅前景同性質會否改變,佢覺得接受到壹仔未來嘅變調,定係接受到嗰筆錢足以彌補到壹仔嘅變調佢都唔理」。他形容今次賣盤是宣佈《壹週刊》死刑,令人灰心。
呂坦言,全球傳媒業前景走下坡,香港傳媒業無論在技術上轉型、經濟上的廣告收入,以至政治上言論空間都不斷收窄,指今次賣盤反映內地當權者藉向各行各業施壓抽廣告,全面封殺敵對傳媒的手段成功,預期越來越多紅色資金收購本港傳媒,「如果連較敢言嘅傳媒都變調,變為愛國化,傳媒前景更差」。
針對黃浩不排除要求《壹週刊》財經記者或兼顧銷售工作,呂批評此舉會削弱報刊的公信力,「記者同銷售應該有防火牆分隔,唔應該借新聞去做市場銷售,否則會有角色衝突,打擊公信力,唔會有讀者願意畀錢買份廣告雜誌,咁做只會殺雞取卵」。
■記者謝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