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憲章》推銷的烏托邦,非但號召不了群眾,即便是開明知識分子,亦沒一呼百應。中國有句老話:「雖有智慧,不如乘勢。」《08憲章》也許更適合八十年代,當時中國人入世未深,盲目樂觀,相信四個現代化,以為科技改善生活後,政治改革自然降臨。在那個「現代主義中國」,人們聽到雞湯式口號,就會暖在心頭,在照片看見自由神像,亦可能熱淚盈眶。中國人一直等待果陀,然而最後赴約的,是互聯網。中國網民數目,由97年六十三萬,躍升到08年的三億。互聯網不是神,是中共布置的照妖鏡,但中國人不能用這塊鏡照到自己,他們只從中看到西方社會的猙獰。
2008年底,布殊當政八年,窮兵黷武,華爾街又掀起金融海嘯,中國人不禁問:西方價值能救國嗎?布殊比胡錦濤好嗎?人們慢慢覺得,現實並非鐵板一塊,人心也不是像鏡一樣反映現實,相反,現實是由人心建構,從沒有四海皆準的真相,只有見仁見智的詮釋,是以我們深信不疑的東西,往往並非最客觀的現實,而是對現實最強大的二次創作。宋公子認為,《08憲章》之所以慘淡收場,就是在一個後現代的中國,推銷現代主義。事有湊巧,友人林中君曾在大學討論會上,跟導演崔子恩(《08憲章》首批簽署人之一)對話,崔沒看過宋公子網誌,卻不約而同相信「只有後現代主義才能救中國」。
今日香港已在「一國」同化下,昂然進入匪夷所思的帶有中國特色的「後現代」。比如港獨問題,後現代因果關係是這樣的:不是因為港獨出現,中央才收緊對香港的管治方針,而是因為中央為了泰山壓頂,才建構出港獨這種現實。香港人如何見招拆招呢?請細味後現代大師周星馳一句話:「想像力可以將唔可能嘅變成可能,問你怕未?」具體操作,諸君要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