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頻頻出入港九不同劇場,眼尾掃見議員連環DQ新聞,只想起the show must go on幾個字,什麼一國兩制,什麼五十年不變,實情如何大家心知肚明,但戲總要演下去的,騙不到別人騙到自己,也算功德圓滿。政壇有政壇的守則,戲行有戲行的規矩,到時到候真演不下去了,最多更換戲碼,也沒有什麼大不了。譬如康文署中國戲曲節呈獻的川劇《李亞仙》,因為主要演員健康出現狀況,臨時抽起換了《白面虎肖方》,公關小姐非常體貼有禮,傳來電郵問還打不打算看,我不假思索立即答:看,看,看!做了幾十年人,難道連處變不驚都沒有學會?這個不看那個不看,不是有意難為自己麼,從前老人家有一句「粗食粗肥」常掛嘴邊,縱使增磅並非人生目標,睇餸食飯隨遇而安的道理倒十分認同。況且,名妓悽慘的愛情故事和《聊齋誌異》的變奏,乍看風馬牛不相及,說到底主題還不都是遇人不淑嗎,準備好的眼淚由熱鬧的打打殺殺替代,好得很哩!
川劇本來就陌生,這齣戲聽都未聽過,星期六坐在大會堂音樂廳,讓我着着實實享受了一晚當洋人的樂趣──張愛玲說的,「用洋人看京戲的眼光來看看中國的一切,也不失為一樁有意味的事」。改編的傳統戲原名《打紅台》,教人忍俊不禁,沿用當然危機四伏,文字國的罪名無奇不有,「紅」可開不得玩笑,「白」安全多了。別以為我生安白造借題發揮,戲本身對文字敏感得很,「姪兒」和「這兒」的錯摸玩了一輪,「肖」加「走」變成「趙」也是可喜的遊戲,這個,真洋人倒可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