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中年婦為切除子宮肌瘤,接受微創手術,但有主診醫生手術期間卻發現女事主盆腔另有大型脂肪瘤,遂臨時找駐院另一外科顧問醫生協助一併清除腫瘤,未料手術後女事主右腳神經線受傷,令人關注額外的脂肪瘤切除手術是否屬必要及會否增加風險。有骨科及婦產科醫生都指盆腔脂肪瘤較接近大髀罅的神經線,開刀時誤傷腿神經線機會確存在,但有大律師指要證明醫生在手術中是否疏忽屬困難重重。
子宮肌瘤又稱為子宮纖維瘤,是子宮的平滑肌增生造成的腫瘤,屬常見婦科疾病,年逾35歲婦人約兩成有此問題,但絕大部份子宮肌瘤屬良性,只有極小數(約0.5%)子宮肌瘤會演變成惡性肉瘤。至於盆腔脂肪瘤,是指脂肪組織不受控制生長,其直徑可逾10厘米,它同樣以良性居多,惟成因不明。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指出無論是子宮肌瘤還是脂肪瘤,若非惡性或帶來顯著病徵,不一定要開刀切除,以子宮肌瘤為例,醫生也有毋須開刀的治療法,例如可選擇用血管栓塞術對付肌瘤,又或是以聚焦超聲波破壞肌瘤,病人可與醫生商討合適治療方法。他拒絕評論事主的脂肪瘤是否屬必須切除,但他指盆腔脂肪瘤位置,一般確為較接近病人的腿部神經線。
大律師陸偉雄指出,醫生手術時擁有酌情權,病人手術後往往難以質疑醫生的臨場決定(包括臨時決定額外切除脂肪瘤),故建議市民做手術前應與醫生商量清楚手術的範圍,並找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操刀減少爭議。陸偉雄補充,病人要就手術後遺症作民事索償非常困難,病人一般必須先聘用專家,以證明醫生手術出錯又或是曾進行非必要的高風險程序,方有勝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