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郊野公園佔全港土地面積約40%,繁衍不少獨有物種。飛蛾專家Roger Kendrick指,本港特有品種的飛蛾逾100種,30多種已被命名及確認,當中3種飛蛾更以香港命名。Roger促政府停止研究在郊野公園建屋,又斥當局聲稱的平衡發展和保育是說謊,他認為政府的隱藏意思是放棄保育,「這決定只為眼前利益,太短視」。
野生生物顧問公司董事Roger於香港研究飛蛾21年,他指香港有豐富棲地,如紅樹林、岩岸等,適合飛蛾繁殖。本港特有的飛蛾逾百種,30多種已被命名確認,1997年在本港發現的香港委夜蛾(Athetis hongkongensis)、2012年發現的香港窗尖蛾(Scaeosopha hongkongensis)和暫無中文名的Variacma hongkongensis均冠以香港之名。
品種較英國豐富
Roger向記者示範飛蛾研究的步驟,他於黃昏時在家中天台放捕蛾器,器材由強光和蛋隔組成,可吸引飛蛾入內停留,入黑後成功引來一大群飛蛾,如市區不常見、手掌般大的大燕蛾,全身皆是橙色的黑脈厚鬚螟等。他指一般人誤以為飛蛾體積小、呈灰色,其實皇蛾展開翅膀可達400平方厘米;黃大蠶蛾等飛蛾顏色鮮艷,會被誤認為蝴蝶。
華人對飛蛾卻十分忌諱,指蛾有亡靈附身。Roger強調,飛蛾在生物鏈中屬授粉者,協助十字花科植物傳播花粉,角色重要,菜心、白菜、芥蘭等蔬菜,全賴飛蛾授粉才能成功「快高長大」;蛾亦屬食物鏈低層,為其他昆蟲、雀鳥提供食物。若香港要保存農業,絕對不能沒有飛蛾。Roger指港人應以物種多元而感自豪,因為本港雖是城市,但物種較大國更豐富,他在英國考察時,平均一晚只發現40多種飛蛾,惟本港一晚最少也有200種,天氣好時更會有300、400個品種,「對研究自然科學的人,香港是令人興奮的地方」。
政府早前委託房協研究在大欖、馬鞍山郊野公園建屋,Roger反對政府做法。他解釋郊野公園必須整體看待,若某一棲地被割裂,必影響整體郊野公園功能,「品種、數量一定會減少」。他斥當局短視,只着重蠅頭小利,「研究的隱藏意思是放棄保育」,寄語政府回頭是岸。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