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話劇等表演,買票進場的觀眾,最爽心的是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表觀後感,說三道四、對不對、好不好、精不精彩猶其餘事,直道胸襟甚至澆心中塊壘不亦樂乎,可惜那些謹慎小心,自認為有修養有見識的人,一句話未出口前翻來覆去,左斟右度,不會輕易放言高論,怕得罪人,更怕掛了單,獨排眾議難道不需要勇氣?你倒是說說看呀,但是這樣鼓勵慫恿是沒有用的,就算有人相勸,話到嘴邊也留半句,「不要直撲龍通的連珠炮只圖自己說得痛快。」也常警告自己要學精一些,不想與友朋輩唱反調,等待別人表達之後再看風頭火勢,含蓄一些不遲。才怪,若是這樣有涵養,何至於得罪人多招呼人少?好在此生一向無求,小小天地,小小喜好,小小怨懟,皆與人無尤,更無需計算。
而每一種創作,拍電影、寫小說、或只是一篇稿子,何嘗不也需要這種從心所欲的態度;如何開始、如何佈局、如何進入、如何發展、如何埋尾;一部電影更如是,一切只視乎有權話事的人之選擇,這個靈魂人物之喜惡,有心的觀眾不愁看不出來,人家也不避觀眾會看出來,接不接受喜不喜歡更不會在考慮之列,人間的興亡聚散,再如何可歌可泣盪氣迴腸終將成歷史,是已成過去的一頁……回首恍然如夢,而新的事物不斷填補了逝去的,新篇舊章始終會翻篇。
真實的歲月,普通人過過小日子,春去秋來,四時有序,一切也終將成為過去,又何必太執着不放手?但也有人說正因為多少事稍縱即逝才要抓緊當下,春花秋月何時了,人間故事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