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辭的時機與後着(添馬男) - 添馬男

總辭的時機與後着
(添馬男) - 添馬男

四位議員被DQ,對家熱烈彈琴熱烈唱,反對派陣營則繼續互插,有人拋出總辭,認為要全面退出議會,究竟呢招「自我DQ」係屎橋、陷阱定一劍封喉絕招呢?大家可以冷靜討論,毋須上綱上線。
首先要認識清楚群眾運動的形勢,自梁游被DQ起,激進運動形勢越來越弱,共產黨是瞄準機會先至藉支那宣誓發難,然後釋法,跟手再DQ多四位議員。DQ事件一開始對家已經佔據上風,因為支那宣誓事件太小學雞,連似樣少少的政治論述也欠奉,普羅大眾對DQ反應冷漠是致命傷。政權否決人民普選結果,當然大件事,在外國根本唔會出現口水戰,因為支持者上街已經自動波引發騷亂。但反觀香港公眾反應,冷靜到令人感到群眾冷漠,幾得人驚。公眾冷漠其實唔關被DQ議員事,佢哋係「集體政治疲累症」的受害者,呢個先至係深層次問題。
自傘運後社運組織者認為吹雞就起碼有幾萬人,呢個絕對係錯覺,689五年來倒行逆施,群眾動員上街無日無之,由2012年7月反國教運動開始一路搞到DQ,真係冇停過。持續動員難以持久,加上群眾運動是需要成果,若果師老無功,大家就開始懷疑搞落去的效用。DQ事件是睇準群眾疲累先至出重手,時機、部署及策略都計算準確,2016年12月初民陣發起反釋法遊行,釋法新鮮滾熱辣都只得萬幾人企出嚟,當時已知大鑊!到2017年初特首選舉出現了「薯片現象」,建制派前財政司司長取得主流中產及溫和泛民支持,這是一個警號,市民普遍認同「休養生息論」,這亦解釋了為何長毛參選攪局比泛民群眾狂插。及至689下台,民情出現鐘擺效應,就如當年董去曾來一樣,所以林鄭月娥最新民調在評分及支持率方面均大幅上升。林鄭三兩下手勢,派錢兼擺出新作風姿態,正好擊中政治疲累症的群眾,估計未來三個月民望仍有上升空間。
形勢對反對派越來越不利,如果逆勢而行,採取集體總辭,能否成為Tipping point,一招扭轉劣勢呢?我認為好困難,因為群眾的政治疲累症唔會消失,其次DQ事件始於梁游支那宣誓,公眾既不滿共產黨釋法,但亦不滿梁游二人低水準表現。至於自決派,當選後起初聲勢看漲,但好快就謝晒,何解?因為太過刻意同主流泛民劃清界線,唔參加飯盒會,連支聯會平反六四條Banner都要剔走自己名字,其識見及水平均令人嘆息。
總辭並非不可討論,但關鍵在於出師之名,也取決於時機,目前正需要誘敵深入,令對家以為鴻鵠將至,繼續進擊,修改《議事規則》或提出廿三條惡法,犯下種種惡行,重新燃起群眾怒火,咁先至有Tipping point效應。再者關於總辭討論仍未進入問題核心,如果總辭之後又再參選,咁就真係戇居,議席至少唔見一半,而且冇政治效果。總辭只是手段,代表反對派全面撤出議會,放棄議會抗爭,改走街頭運動、罷工罷課、癱瘓經濟,甚至進入暴力鬥爭,這就有待大家更深入討論了,或提出總辭論者的進一步補充。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