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25位賽馬會學人一起在哈佛上了一星期的課,課程主要探討創新(Innovation)和領導力(Leadership),學校找來好幾位知名專家學者、還有企業家現身說法,雖然只有短短一周,得益不淺。
25位學人有稍稍多於一半是在校大學生,接近一半則已經在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安排課程時如何令所有學人都可以參與討論,受益彼此的經驗啟發是個大難題。同事和負責課程發展的哈佛學者來回不下數十次,將雙方對賽馬會學人的具體認識和學校誨人無數的經驗有機結合,這其中當然有令人沮喪的誤會、延誤、各執己見等挑戰,還好最後也有諒解、因碰撞而產生的創新理念等等叫人鼓舞的結果。
到課程定下來後,還有一大堆實際問題要解決如預算、選人、 簽證、交通、保險等等。其實創建這個課程就是一個產品創新的流程,而把它盡量完美呈現,則很考同事實際的領導力。說是學人們在哈佛上課了,可能幾位負責項目的同事得着更多。
當然,對學人們來說,重要的不單純是課堂裏學到了甚麼,來自不同學院(香港8間UGC支持的大學加演藝學院),不同學系、經驗、背景的學人聚在一起,學習創新領導。透過學習瞭解大家的想法,課餘的社交更是促進彼此友誼,大家有了終身難忘的共同經驗。課程開始和結束時,我分享這份可以互相砥礪、共同「向善」的友誼才是學人計劃的本質。
其中一位年輕學人提出,香港有一些獎學金給予清貧小學生,經過自己長期思考和一周的哈佛啟發,她感悟只是錢不夠幫助這些學生建立有效社會網絡(social capital),是否要在錢以外,加一些固定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導師(mentor)概念,長期培育這些清貧學生?年輕人還要加油將哈佛學到的概念演變為確切可行的創新方案,做出成績,再用領導力,感動捐助者、義工、家長、小朋友。
創新不是標奇立異、譁眾取寵,也不只是天馬行空,是瞭解自己、尊重團隊、重視流程,再加上實證和堅韌的混合體,學懂了,以之服務社會、幫助人群、弘揚人性,這是正道!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