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因《08憲章》入獄,但《08憲章》到底有多大威力呢?聯署有數千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包括農民、年青網民、律師、前中共黨員等,大有星星之火的勢頭。當時友人宋公子也關注此事,他專業是「媒體研究」,或許是職業病,竟從一個另類角度看《08憲章》──市場學。據宋公子分析,當時《08憲章》在網絡上有三十萬鏈結,絕大部分是海外網站,而國內網民反應不算踴躍。是國家打壓嗎?不是的。他長期留意天涯網民反應,若國內真有什麼大事,哪怕留言只有短短十五秒壽命,網民也會前仆後繼發表意見,但宋公子看不見《08憲章》有這種燃燒人心的力量。為什麼這樣「失敗」?大概有兩個原因。
若《08憲章》是商品,它的推銷者並沒準確判斷到目標顧客的需要。中國也許不容切割,但中國人絕不是一塊花崗岩,我們可把他們分成九類,那大致涵蓋整個市場:一,特權階級(包括黨的領導及各級高官);二,既得利益者(如企業家);三,中產;四,工人;五,農民;六,文化人;七,學生;八,執法人員;九,罪犯。《08憲章》主打「自由、人權、民主、法治」等西方價值,試看以上階級分布,這「商品」的營銷對象是誰呢?
第一、二類多數覺得《08憲章》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不可能接受;第八、九類從不在乎意識形態,他們可以為任何政府或「主人」服務;第七類最關心的不是政治改革,而是考試和就業問題,不成氣候;剩下來的主要「客路」,就是第三至六類人。工、農佔的人口最多,但他們多數知識水平低下,《08憲章》未免太「不接地氣」。中產有部分無疑是期待改革的,但另一部分則擔心社會動盪,前景不明,《08憲章》發起人能保證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嗎?不能。(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