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林鄭月娥其中的管治新風是在政策醞釀較早階段讓行會成員參與表達意見。據了解,行會設立約六個政策小組,方便聚焦討論不同範圍政策,例如教育、房屋、法律等,每個小組都有相關局長主理,行會非官守成員則按各自專長及興趣選擇加入,據知每當醞釀政策初段,局長會邀約相關小組成員開會收集意見。建制與泛民議員均認為此舉較以往可取,但認為在政策醞釀初步盡早找議員討論會更好,因行會代表性始終不及立法會。
行會設政策小組並非全新做法,過往亦有類近安排,主要是在政策出台前,由局長及相關官員在定期與行會成員午宴時順道簡介內容,但政策醞釀至此通常已到後期,行會成員只是「知悉」而非「推動」。
由局長主理
而梁班子後期更習慣政策「成熟一項推一項」,行會成員更加少機會參與政策醞釀,林鄭此舉似要扭轉行會只是橡皮圖章的角色,亦增加政策在立法會獲各黨派支持的機會。
據了解,每個小組由相關局長主理,每名行會非官守成員會大約加入兩至三個小組,以便專注其熟悉範疇。公民黨黨魁楊岳橋認為行會有關安排是「好過冇」,可以盡早讓官員及關心有關政策的行會成員討論,而這正是行會應有的作用。但他指,現時問題在於行會成員代表性及對政策的觸覺是否足夠,建議相關官員應在政策準備初期與立法會溝通,「(因)行會代表性始終不及立法會」。
民建聯陳克勤認同行會新做法,但是否收到成效,目前難講。他指該黨會列出政策主張,希望本屆政府任內處理,而民建聯的行會成員應加入該黨關心項目的相關小組,盡量反映意見。
據了解,過往有行會成員曾提議將小組討論的內容與所屬政黨專門研究相關議題的極少數人士溝通,以取得更全面及專業的意見,但必須恪守行會保密制,但當局認為或增加行會內容外洩的風險,未有接納。
■記者陳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