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處遠離塵囂,是好事,但缺點也不容小覷──沒有街市,欠缺柴米油鹽。不知本地經濟將有什麼劫難,附近唯一的大型超市,近日無端結業,新一間尚未接力開張,對家庭主婦來說,這無疑是世界末日。我只好懷着一顆旅行的心,陪內子到鄰區買菜。買菜當然無需《Lonely Planet》仙人指路,我們隨隨便便,就走遍了筲箕灣、上環、灣仔、香港仔等市場,每個「流動街市」都有本土特色,但要數我的最愛,一定是風情萬種、巋然獨存的華富邨。
我從前是九龍城人,畫地為牢,連樂富也老死不相往來,獅山以北,維港以南,在我都是跋山涉水的壯遊,更何況是天涯海角的華富邨?近年搬到港島,才開始不辨西東晃蕩,發現咫尺之間,亦富異國風情,一區之遙,居然恍如隔世。這幾年香港褪色得特別快,一夜白髮,原以為回憶中的城市,早已春夢無痕,沒料到華富邨仍處處保留着舊香港的情調。到了華富,我們第一處去的地方就是銀都冰室。
對銀都感興趣,並非因為看了什麼「隱世食店」的報導,而是我臉書上有個藝術家朋友多姆倫,張貼了一系列照片,題為「究竟我食咗幾多餐銀都?」,他沒說好不好吃,但幾乎每張照片,拍的都是同一款餐,如是者兩年。坦白說,目測我覺得食物十分尋常,不尋常的反而是多姆倫這個人,而銀都能這樣吸引一個怪人,必有它的長處,結果我沒有失望。冰室開業至今,已近半世紀了,雖然老,但那是優雅的老去:午後陽光從通風磚牆悄然透入,輕輕灑落半壁漆黃的牆,地板是久違了的小方磚,望着望着,便有一種跟兒時玩伴久別重逢的快樂。我最喜歡托着頭坐在卡座,在掛牆的鏡中窺視緩緩晃動的吊扇──歲月太溫柔了,容不得直視,只能隔着倒影回味。
華富值得遊覽的,當然不止冰室,舊式設計的公屋,鬼話連篇的瀑布,日落斜暉的水色,都令我目不暇給。某道後樓梯還見三行大字,寫上「在此小便 大便 死全家」,我拍了張照片放臉書,句讀竟成了網友爭論的重點──意思到底是「在此小便、大便死全家」,抑或「在此小便。大便死全家」呢?我也實在說不準。但去了幾趟華富,最令我震撼的,是第一次走入華富二期舊商場時,不知哪兒大聲播着一首八十年代老歌,不是時下商場那種背景音樂,分明是某個任性的店主為了與眾同樂,把音量調到最高:「燦爛動人往事,就似輕風與浮雲,無奈頓消散去,頓消散,捉不到輕塵……如落日媚百千,又似晨光吐艷,光陰遠去,亦去。」
這首歌已三十年沒聽過,童年往事紛紛湧上心來。我四處尋覓源頭,估計來自樓下的生果檔,一位大叔正在悠揚的歌聲中打盹。回家後上網搜尋,才知道那首歌是黃敏華的《悟》,怎麼我一直以為是葉德嫻唱呢?這首歌一直不太流行,也許因為它來早了三十年。當時我們唱《獅子山下》,到了今天,只能唱「從今放棄,終於要逝去的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