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訪問後沒兩天,彭凱恩就私訊記者告解:我又得罪人了。大埔生活書院搞市集,有人派免費樽裝水,她即時發難:檢視人與自然共生關係的活動,何解自相矛盾派膠?這個總愛戳破國王新衣的揚眉女子,是「撲水」創辦人,新近自資開發手機App2.0,向港人推介全港飲水地圖,只為勸勉世人:不要買樽裝水。
記者:呂麗嬋
她在報章有個專欄,又與丈夫開設名為GoGreenHK的中英文網站,自認「得罪人多」的彭凱恩,不時在自己園地開名發炮,尤其針對那些掛環保綠色羊頭,但一枱贊助膠水樽的國際會議。今年4月,她因為看到一個國際氣候變化會議場內滿桌即棄餐具,即時越洋電郵發炮。理大舉辦環保經濟會議,一枱藍色蓋膠樽水,一樣無面畀。
不平則鳴,環保女俠寶號不脛而走。她自嘲「叫得俠,通常獨行,即係唔使點食飯」!好在與務農的丈夫,生活樸素,樓無供仔無生;她3年無坐過飛機,只去過福建單車遊。「以前做律師,只有兩套suit輪流着」。2000年港大法律系畢業,女人四十,人生下半場她決定做回自己。
「環保係生死問題」
小倆口的農場位於上水,面積逾3萬平方呎,滿眼當造茄子粟米,還有各式香草。家住粉嶺聯和墟,試過踩單車返農場,炎夏高溫,就轉兩程小巴。
「以前住馬灣,一放假就同佢去執垃圾,上網睇片再恐怖,都比唔上你手執一堆膠樽同膠蓋咁震撼」。最埋身一役,要數十年前在北京工作的兩年。「環保唔係食飽冇嘢做,係生死問題,細個冇哮喘,喺北京,晚晚喘到瞓唔到,照肺睇醫生唔知咩事,好驚,直至買咗兩部空氣清新機,夜晚先瞓到」。
2008年回港,像一般專業人士,吃有機菜、做足垃圾分類,定期捐錢給環保組織,放假去環團做義工。「第一次出席活動,係喺商場幫人貼印水紙」,越積極參與她越迷惘。「香港嘅環團模式係我做嘢你拍掌捐錢,大環團叫你幫手貼印水紙,細環團定期開會吹吓水,吹完散會」。
說真話難免得罪人多,要付代價。「人哋覺得你明落佢面,有嘢自然唔會預你」。就如政府只講回收,但一定不會叫人別飲樽裝水,畢竟社會和諧官商民合作,仍是香港至少是政府希望達致的主旋律。「環保界都有樽頸,人人提solution(解決方案),但冇人敢做壓力團體,怕得罪人」。她舉例指近年全民馬拉松,幾近每個周六、日都有大小跑步比賽,財雄勢大的樽裝水供應商,往往是最大贊助商。
出租水機減廢
「有贊助,唔通唔要?呢個係現實問題」。不少環團依附大財團及政府而生,那敢造次?只是世事何曾絕對,去年在西九文化區舉辦的「一點粉紅」(Pink Dot)活動,終「突破盲腸」。「個活動獲好多飲品品牌贊助,籌辦期間有個有心人提醒佢哋唔好派支裝水,輾轉問我會唔會有飲水機出租」。
她見機不可失,臨時臨急搵「善長」(其實是朋友)贊助飲水機,拋磚引玉下,水機公司又另外捐了5部水機給她。「行出咗一步,好多嘢係可以改變嘅」。收起團火,俠女笑得好甜。炎炎夏日,你今日又帶咗水樽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