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六四造就了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但在六四屠城後不久,官方中央電視台播出一則有關六四報道中,赫然出現劉曉波對着鏡頭坦證,六四清晨戒嚴部隊清場時「天安門廣場沒有死人」,一時間舉世愕然,不少學運同道批他「背叛」。直到多年後,劉撰文說明,並稱不後悔當年自己的所為。
1992年,劉曉波在海外發表《末日倖存者的獨白》,披露這次「背叛」的內幕。他表示,當時官方安排採訪,讓他談談6月4日清晨所目睹和經歷的清場過程。當時他的思想還想堅硬到底,因他非常清楚,當局目的不是為了澄清事實,而是為自己開槍殺人做辯護,「我如果接受採訪,就等於甘願充當官方工具,社會影響肯定極壞。因為當時的全世界都相信戒嚴部隊血洗了天安門廣場。」
基於此,他兩次拒絕提審人員勸說。但對方拿出《人民日報》登載侯德健(天安門四君子之一)關於清場過程的訪問錄,並勸道:「事實永遠是事實,既然你沒看見打死人,沒看到血流成河,為甚麼不敢澄清事實,講真話呢?」他最終接受官媒採訪,並作了「天安門廣場清場時我沒見到打死人」的陳述。
曾在獄中寫《悔罪書》
劉曉波認為,講事實是對歷史對自己負責。「我討厭中國人為樹立道德美名寧願歪曲事實的道德至上主義。同時,天安門廣場沒死人,不能證明北京沒死人,開槍殺人是鐵案,決不因清場沒死人而改變。」劉表示直到今天,他對自己的抉擇非常坦然和滿意,「因為只有在這個抉擇中,我才完全拋開一己的公眾形象,為歷史、為朋友、為自己負責」。劉又坦承,在獄中他曾寫過《悔罪書》。
■記者陳永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