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周三晚在國會發言,表示「無須加息太多便可達到中性利率水平」,市場普遍解讀為央行政策再次出現「鴿派」的修正,當晚美股及美債因而同步收高,美匯則回落至靠近九個月以來的低位。耶倫同時指出,「由於局內委員預期遏抑中性利率的因素會隨時間減弱,因此認為在未來幾年仍有需要逐步加息…… 假如經濟進展大致如預期步伐,央行可能會在今年內開始縮表」。耶倫重申「經濟正穩步增長,就業市場有所轉強,通脹正邁向2%的目標水平」。
所謂「中性利率」是指「既不刺激也不遏抑通脹的利率」水平。聯儲局在2012年1月首度發表對長線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即名義中性利率)的預測,當時的預測中位數為4.25%,通脹目標為2%(暗示實質中性利率為2.25%)。但自2015年初以來,央行曾多次下調對中性利率的預測,在通脹目標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名義中性利率逐步由4.25%下調至3%。
聯儲局在今年6月份會議後更新了2017、2018及2019的年底目標利率預測,分別為1.4%、2.1%及2.9%(當中只有2019年底的預測較3月份預測的3.0%輕微下調了0.1個百分點,其餘的沒有改變),意謂今年以來央行大致上一直預測至2019年底,將會逐步加息至十分接近當前預測的中性利率水平。
在這前提下,耶倫在國會的發言,實際上並沒有顯著更改央行一向以來對中性利率或加息步伐的評論。首先,「無須加息太多便可達到中性利率水平」──這只是反映央行自2015年以來對中性利率已多次下調了的一種論述。其次,央行過往曾表示,遏抑中性利率的因素包括:生產力增長放緩、人口老化、以及家庭及企業對消費態度審慎;耶倫在周三晚上亦已表明上述個別因素會隨時間減弱,並沒有否定未來會繼續推進央行預測的加息步伐。最後,耶倫重申年內會展開縮表,有關最終會縮表至甚麼水平,她在上次會議後亦已表示了暫時並不知道。
整體上,耶倫對通脹、加息、縮表及資產價格等論述,無疑是多用了一些「不肯定」(tentative)的措辭,但筆者認為,這只是反映她在國會前需要表達出的一種政治正確態度,並不代表要推翻近期聯儲局一眾官員及她自己已發表過的政策言論。筆者預期,在資產市場沒有出現大幅震盪這假設下,聯儲局會在9月宣佈自10月起展開縮表,為期至少12個月,繼而在今年12月再加息25點子。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