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個以魚胚胎作毒物的測試發現,即溶咖啡的毒性水平比連鎖店咖啡高出達1.8倍;樣本中的咖啡含量亦只佔總成分5至9%。毒性主要來自90%的飲品添加劑,包括穩定劑、乳化劑等,攝取過量會構成健康風險,例如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等。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於今年5月在超級市場及網上平台採購來自11個品牌、共30款的即溶咖啡進行檢測,利用「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測試產品毒性,結果顯示30個樣本中,有13個為表現理想的「綠魚」、7個為品質合格的「黃魚」、10個為有待改善的「紅魚」,但該公司拒透露「黃魚」及「紅魚」的樣本資料。
比連鎖店咖啡毒1.8倍
測試又顯示,即溶咖啡的毒性較連鎖店咖啡高達1.8倍,部份測試的即溶咖啡樣本中,咖啡含量僅佔總成份的5至9%。同時發現,食品添加劑數量越多的即溶咖啡,被檢測到的毒性越高,推斷毒性源頭或來自其餘90%的食品添加劑,包括穩定劑、乳化劑、防凝結劑、調味劑等,惟測試未有顯示有關毒性主要來自哪種添加劑。
該公司首席技術官兼歐盟註冊毒理學家陳雪平解釋,即溶咖啡在生產時加入多種食物添加劑,有可能出現「雞尾酒效應」,即混合後有機會產生較強的毒性,相反連鎖店咖啡則因未有加入食物添加劑,故毒性較即溶咖啡低。
樣本中價格最高為每包11.4元,最低為每包1元,結果發現無論價格高中低,均有3至4個樣本評為「紅魚」,反映出產品越貴並不代表越好。該公司建議,消費者在購買相關產品時應留意成份標籤,因標籤會按含量排序,成份越多會列較前位置。
■記者張文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