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劉曉波」在中國語境裏是不存在的,從八九六四以後,直到死亡;惟有在劉霞的愛裏他才存在。無論是在被監控的家裏、在被判11年的那刻、還是彌留的病房中,兩人含笑對望,用愛撐起對方;而他最終被極權碾成粉末,只能用灰燼擁抱她。
在劉曉波最後一次入獄、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前,他是一個普通被訪者,與國內許多異見者般,鍘刀懸在頭上仍堅持說話,記得他的口吃令處理錄音尤其困難。劉曉波死了,和他的朋友、另一八九民運「黑手」陳子明一樣,入獄十幾年、關到患癌、身故,又一個殉道者。當年劉未能在法庭上發表的「最後陳述」裏,對國家的愛和樂觀期待,此刻讀來荒誕,惟有對劉霞的一段話,刻骨銘心。
劉曉波被判入獄11年那天,宣判後夫婦獲准見10分鐘,兩人見面就是笑,他叮囑她在外面「盡可能」開心生活,她叫他在裏面「盡可能」安心生活,她算好了11年後是65歲,「只要他能堅持我也能堅持下去」。諾獎宣佈授予劉曉波當天,劉霞在電話裏說警察就在身邊要帶她走,但一說到可能去監獄見丈夫,聲音又突變得喜悅。誰想到接下來是無止境的隔離、全家株連,弟弟劉暉「莫須有」的以詐騙判刑11年。又是「11」,帶着懲罰、警告和嘲弄。劉霞再也笑不出,她哭、抑鬱、有口難言。
監獄阻不了他們的愛
再看到劉霞的笑,是瀋陽病房裏被丈夫擁着一刻,笑得像個孩子,儘管這已是最後。監獄阻隔不了他們的愛,死亡呢?無法想像她將怎樣活下去。
落幕吧,這悲傷的戲碼。恭喜黨國,你成功導演了一個愛國者和愛他的人所能得到最悲慘的下場,足夠警世,夠了!
■記者楊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