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早在六四事件前的80年代中期,劉曉波作為一名大學青年講師,在文藝批評上異軍突起,已成為「文壇黑馬」。他支持具叛逆精神的「新潮文學」,主張像五四那樣徹底否定傳統文化,特別是挑戰美學家、思想家李厚澤,更轟動一時。如果說,六四造就了他成為與暴力政權和平抗爭的英雄,那麼,六四前那幾年則奠定了他走上英雄路的基礎。
劉曉波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劉伶先後任教東北師範大學和解放軍大連陸軍學院,享受軍隊少將待遇;母親張素勤則在大學從事行政工作。父親後來續弦。劉曉波共有5兄弟,分別是長兄劉曉光、二哥劉曉暉、大弟劉曉暄和小弟劉曉東。父親年輕時曾被派往蒙古國的大學義教,故劉曉波幼時曾在外蒙古生活多年。
位於長春市的東北師大是劉曉波度過童年和少年的地方,文革時父母被貶下鄉,一家人到內蒙古草原生活。1974年高中畢業後,劉曉波到吉林省農安縣插隊當農民;兩年後招工入長春市建築公司當工人。1977年內地恢復高考,劉考入吉林大學中文系,與父親一樣成為漢語言文學的門生。
大學期間劉曉波與同學組成「赤子心」詩社,本科畢業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研究生,處女作是《論藝術直覺》。1984年碩士畢業留系任教。1985年開始嶄露頭角,特別是在中國社科院討論會上怒批所謂「新時期文學」主流,直言「中國知識分子身上的民族惰性比一般大眾更深更厚」、「不打破傳統,不像五四時期那樣徹底否定傳統文化,不擺脫理性化教條化束縛,便擺脫不了危機」,掀起文壇巨浪。
指中國傳統文化後繼無人
劉曉波在文壇最為知名舉止,是挑戰當時中國著名的美學家、思想家李厚澤,其《與李澤厚對話:感性.個人.我的選擇》,提出「對傳統文化我全面否定。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早該後繼無人」驚世駭俗之論,被譽「文壇黑馬」;亦將自己的學術之路,從文學評論發展到思想文化批判層面。1988年劉曉波獲北師大中文系文藝理論博士學位,並應聘為本系講師。
1988年12月,劉曉波應邀赴美國作訪問學者,幾個月後北京發生舉世震驚學生民主運動,1989年4月初,劉毅然中斷在美行程,回國投身天安門民運。劉與第一任妻子陶力育有一子劉陶,兩人六四後離婚,兒子由前妻撫養,目前在美國。陶力的父親陶德臻是已故知名文藝理論家。
■記者陳永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