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舊事 - 唐顧

水鄉舊事 - 唐顧

江南風物總是依依。城市繁華可羨,鄉野清芬亦足取。時逢清朝由盛轉衰的關捩,世事日漸迷亂,而水鄉風景似乎如故。蘇州人吳慈鶴,在湖州滿懷溫情地寫出幾首竹枝詞。
那裏有水,太湖一泓。有山,亦自湖中崛起,名為道場山。水天一碧,春光和煦,似乎唯有引出原詩來共欣賞:
太湖西去白波翻,新漲龍溪七裏灣。煙雨萬家春翠裏,開門不見小雷山。
如此光風霽月裏,不僅風物怡人,也還有古跡與先賢。當地名勝天聖寺,始創於唐代,香火不絕,直至上世紀中葉後方才毀滅。據說寺中有古檜樹,湖州人趙孟頫曾把樹畫下來,又為寺堂題匾,亦名「古檜」。據縣誌說,寺中東西兩壁,還曾各有管道升與趙孟頫的壁畫作品。
不過詩人想念的還是詩人。吳慈鶴寫天聖寺,念念於此地曾是唐人沈亞之舊宅。亞之晚唐人,曾游韓愈門下。詩篇存世無多,風調未見高超,當時名聲卻很大。他卒後歸葬家鄉,杜牧到湖州時曾來憑弔,有過「水如環珮月如襟」的名句。
山水襟帶中,更有人情。市裏有座潮音橋,至今猶存,且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天地方傳說講:當地原是渡口,有一位啞巴撐船渡人,用收來的錢建起木橋。後來木橋毀棄,石拱橋成,人們仍紀念啞巴,相約過橋時閉口不言。回溯百餘年前,閉口的俗規已成,原因卻要樸實得多。「相傳過此橋者,出語輒得咎,以此相戒勿言」。詩也寫得好,說一對小情侶撐船去往不同方向,風急船快,擦肩一瞬,好像從潮音橋下過路那樣不可交言。
清中期後許多集子翻來都似交際日記。翻到一點兒普通的水鄉舊事,已足夠令我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