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海航集團近年頻頻出手,斥逾400億美元(約3,120億港元)瘋狂併購海外資產,又進軍本港地產業,以天價投得啟德地皮。龐大資金來源一直成疑,除通過銀團貸款和發債融資,《彭博》揭海航大量抵押資產,旗下大部份上市公司逾90%股份被抵押,價值高達240億美元(約1,872億港元)。有分析指若市況出現波動,海航將需承受「補倉」風險。
記者:卓 茗
據《彭博》報道指,海航旗下已進行押股的15間上市公司中,11間抵押股份超過90%。當中,希爾頓集團、德銀、海航投資集團及經營旅遊業務的海航凱撒持股百分百抵押;渤海金控、海南航空、天津天海投資發展、海航創新亦抵押96%至99%持股。
或因內地限資金轉移
海航以同一手法處理非上市資產,土地使用權、飛機、高爾夫度假村、約值28.9萬美元的公司車輛均被質押。報道更引述政府文件指,海航的控股公司亦抵押17%股權,以上所有資產總值逾240億美元。
海航回應《彭博》,承認抵押股份,強調大部份質押股份均未被債權人追加質押品或保證金;當股價回升時,抵押的股份會獲得退還。集團補充,押股並非唯一融資方式,就目前集團營運的業務、資產質素、現金流而言,可獲一系列融資渠道,如發債、基金及資產證券化。
實際上,海航依賴併購極速擴大版圖。去年起更積極在港投地,合共以272億元連環投得啟德4幅地皮,又入主數間上市公司,包括香港國際建投、KTL International、嘉耀控股及龍傑智能卡。海航隨即抵押收歸旗下的資產,獲得資金後再向外收購,循環不息。
分析認為,海航大幅抵押手上持股及資產,或與內地限制資金出境有關,集團需為海外併購四出撲水。宏匯證券研究部主管林嘉麒指,內地打擊資本外流,內地限制資金轉移,抵押海外資產或股份,可為集團提供資金渠道。商務部昨公佈,上半年中國對外投資額按年下降45.8%,其中房地產、文體娛樂行業的對外投資更銳減八成,反映調控效果,有效遏制非理性投資。
做法罕見 存補倉風險
然而,林嘉麒指出,大型企業抵押大量資產融資的做法並不常見,理應取得銀行貸款,而非採取槓桿的高風險手法,「冇乜邊間係咁做生意」。押股通常只可換取股份平均價值的五至七成資金,若果股價出現調整,例如跌10%至20%,貸款者將向海航追收保證金,俗稱「call孖展」,集團需沽出部份股份或繳交現金「補倉」,以補足擔保。他稱,一旦股市波動,海航將承受較大風險,除繳付利息外,亦需要額外的資金應付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