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透過知識傳播,打破門第出身的框架,讓人人都有機會活出自己的理想。諷刺的是,香港的教育文化,偏偏充斥放榜、叩門等滿是封建社會色彩的詞彙。
或許你會覺得,我將教育的意義看得太重,對現實的世界,又太過輕視。無錯,對大多數人來說,教育是很個人的事,目的就是憑一張沙紙,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優勝。甚至有人用「起跑線」去形容教育,競爭意味躍然紙上。
世界上總是有人要將自己去跟別人比較。以工廠式思維大量生產的官辦學校,正是「人比人」的文化的搖籃。別忘記,教育既可以助人衝破階級羈絆,但支配了教育制度的政府,也可以自孩提時代就植入一套階級觀念,讓大多數人在不知不覺間成為被統治的順民。
我不是主張所有人都要終生革命,逢政府必反。可是,當一個地方幾乎完全被同一套意識形態價值所支配,這個社會很難有進步。香港,就是一個表面上自由開放,但壓根就是極為單一而且缺乏進步動力的地方。
近年,越來越多人質疑大量生產的官辦學校。由佛利民提倡以學券促使供應側改革,到「在家學習」(Homeschooling)的運動,目的都是要將教育還原到最單純的狀態:「讓人人都有機會活出自己的理想。」
學券制的概念,經過多年的倡議,已經深入民心,也不用多加解釋,但對「在家學習」仍然有不少誤解,公眾普遍會從字面去理解,認為是由家長「一腳踢」文理體藝全部包辦,要子女孤獨地成長。
正所謂「唔怕生壞命最怕改錯名」,對「在家學習」的誤會,有一半是倡議者的責任,但也有集體教育信徒的刻意扭曲。
「在家學習」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家長等於校長」;學童甚麼時候,在甚麼地方,跟甚麼人一起,學甚麼,不再由一個叫校長的官僚去決定,而是由每個家長因應自己家庭的價值、學童的需要和願望等去決定。
「嘩,咁樣咪等於助長『怪獸家長』肆虐囉?」看清因果關係,有時真的很考驗一個人的智慧。究竟是因「怪獸家長」的出現,才使教育制度扭曲成今天的模樣,還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設計本身就是抹煞個人的獨特身份,鼓勵同質化的比較?從另一個層次去分析,市民向來對制度的影響,都不及政府和行業既得利益者。這是簡單的常識吧。
學生的志願不是由統治者恩賜
最理想的教育,不是因材施教嗎?集體教育彈性再大,也不可能完全照顧到每個學童的需要。不,在現實當中,集體教育永遠都是先照顧教育官僚的管理需要和行政方便,之後才考慮學生。近年各宗有關教育的爭議,恕我不去逐一重複;但歸納到最基本,其實都離不開官僚主義和行政霸道的問題。
「在家學習」的理想,是讓家長因應自己家庭的價值,學童的需要和願望,尋找適合的課程、教師及同學作為學習夥伴。所有人的關係都是平衡對等,而不是現在那種權力關係由上而下,家長要「叩門」和攀關係,又或者靠運氣才「獲派」不知第幾「志願」。志願?拜託,究竟我們還要醃漬在虛偽的修辭多久,才會醒悟到,真正的志願,從來都不是由統治者恩賜的。
教育,既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亦是香港最扭曲的一條支柱。坦白說,香港教育制度的扭曲,是共孽,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責任。說到底,天下間所有的管治問題,都是因為有權的人不用為錯誤的決定負責,但要負責的人卻沒有權為自己的未來作主張。是時候讓每個家庭重掌教育的決定,也為自己子女的未來負責。教育實在太重要;我們沒有本錢將這麼重要的責任,繼續外判給政府的官僚。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