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的朋友約會喝一杯,走過荷蘭街而舊雞場,坐下Geographer餐廳酒吧,音樂響起;女歌手低啞近似方逸華的聲音襯托近百年Shophouse老建築猶似回到50、60年代;就是王家衛電影:旗袍與音樂,就不是發生在南洋,或似有似無前往新加坡的船票那一、兩句已教人跌進一抹南洋迷思……
大伯公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往吉隆坡,在百年老同善醫院行醫,排行第五祖父並六叔公在三十年代也曾漂洋過海隨長兄學習了一些歲月。「南洋」這個名字及相關物事在我們家族,在我們童年曾經濃濃郁郁地瀰漫。
在加拿大上中學,好幾位來自新加坡、馬來半島、婆羅州並砂勞越的校友在語言間當我用上南洋二字,總會讓他們輕微不安,不斷提醒我:不再是南洋,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好吧、好吧,不叫南洋便是;底下南洋的心永不褪色。
南洋淡出,葉亞來發展吉隆坡,余廣創余仁生,陸佑風起雲湧的歷史漸次淡化;縱或楊紫瓊、Jimmy Choo被封拿汀、拿督受潮人景仰,與百年前華人人事相比不過一雙流行名字。唐人區茨廠街破落不堪,老Pudu長街以百計茶樓酒館老字號不過餘下近百年老店「適園」演繹鳳毛麟角。不單止,幾條高架橋,包圍式高速公路橫直切割,老華人遺風南洋氛圍七零八落,舊風景不再,人口面容漸次隨聯邦政府所喜見阿拉伯化。問朋友:華人婦女可會被強化以巾包頭,不得露手腳?
無奈他答:必有那天!
南洋不用一兵一卒日見瓦解,那些年的浪漫最終煙消雲散。
今天吉隆坡變得難以再認、隨後檳城與馬六甲形相之變勢難避免,華人與南洋淡化必然。
吉隆坡雙城難兄難弟的香港失落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