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之子苦拼揚名 - 左丁山

難民之子苦拼揚名 - 左丁山

中文大學校長候選人段崇智教授上星期來港,先接受校方的密集簡報,然後一連三日出席三場學生、教職員、校友的諮詢會,中間還有一場教務會成員答問會及晚上在范克廉樓與學生會的代表吃糖水夜話。這年頭,任何學者要做香港的大學校長,很容易講說話講到口水乾!
7月8日星期六上午10時半至12時半,是段崇智會見校友之時段,在火車站對面的康本國際交流大樓舉行,到場的校友數目目測,約有百多二百人,老中青都有,最年長的一定是何萬森大師兄(1957聯合),今年82歲,仍然活力十足,其次是李金鐘(1964新亞),年青的一輩便有上月新當選為校友評議會常委的揚于銘(2004聯合),以年齡分佈看,出席的校友很有各年代的代表性。
段崇智教授離港四十多年,想不到鄉音不改,講廣東話異常流利,與今天的香港人並無分別,一聽便知他與本地學生老師或任何人溝通,絕無問題,上電台作節目主持也可以!自我介紹時,段教授說父親是安徽人,中國第一代空軍傘兵,抗戰時在雲南昆明接受美軍訓練,母親是惠陽客家人,國軍隨軍護士,父母二人在車中結識,久歷戰難,1949年以難民身份來港,人生路不熟,無依無靠,從頭做起。他在九龍醫院出生,家住黃大仙竹園街12號木屋,曾遇大火,父親處變不驚,一家安然無恙,後遷往佐敦徙置區第四座,入讀牛池灣聖約瑟書院。
這樣的難民子弟背景學生,1950年代,九龍滿街都是,當時人心虛怯,群起往教會教堂成為教徒,以便領取美援奶粉,今天不知明天事,難民子女(特別是兒子,女兒則盡早往工廠打工)必須勤力讀書,爭取成績,只爭朝夕。段崇智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在會考之後,在中六轉往天之驕子的官中皇仁書院,必然是成績優異之輩,在皇仁他遇上同級同學霍泰輝,陳繁昌,陳偉儀這三位後來在國際學術界出眾的同學,又有陳碧橋(退休裁判官,剛當選中大校友評議會主席)和牙醫梁承達,段崇智回憶說:「當時皇仁同學多數留港,我卻抱好奇之心,要往外闖,找到資料知道美國肯特基州Berea College不用學生交學費,於是申請,僥倖得到取錄,於是不等到中七考港大了,中六的暑假便孤身上路,到異鄉追求升學夢想。」憑香港學生的奮鬥精神,畢業後又考取洛克菲勒大學(只收研究生)的獎學金,成為研究生,後得到博士學位,從此一帆風順,在科學界闖出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