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可引致胃癌及胃潰瘍的幽門螺旋菌感染在全球非常普遍,估計44億人受感染,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數據分析研究顯示,本港、台灣、內地、韓國等亞洲地區感染率達55%,雖然專家相信近年本地帶菌率或回落至三成左右,但亦高達每三人就有一人感染,提醒不要忽視帶菌可引致的嚴重併發症,建議若出現持續胃痛、胃酸倒流等不適應及早接受檢查。
記者:何家朗
幽門螺旋菌是可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內的細菌,不怕胃酸,因會刺激胃酸分泌損害胃壁,繼而引發潰瘍。患者會長期感到胃痛,亦可能出現胃酸倒流症狀。幽門螺旋菌更可引致屬全港第4大癌症殺手的胃癌,國際癌症研究組織亦將幽門螺旋菌列為致癌物,是第一種被定為致癌的細菌。
多由母親感染 宜用公筷
中大醫學院多名腸胃科專家,包括校長沈祖堯、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等,連同三名醫科生組成研究團隊,分析全球近200份醫學文章及報告,估計在2015年香港及鄰近地區,包括中國、台灣、日本、韓國等,幽門螺旋菌感染率超過50%,較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為高。黃秀娟指出,縱使相關數據並非最新,但估計現時全港仍有約30%人口屬帶菌者。
黃稱,暫無研究明確指出幽門螺旋菌的傳播模式,患者主要在童年時期,從帶菌的母親感染。服用抗生素殺菌有效解決帶菌問題,但近年出現嚴重抗藥性問題亦引起醫學界關注,不同地區病菌的抗藥性有異,甚至每個病人體內的菌種亦有差別,因此治療時需要透過抽取組織、種菌等程序確認抗藥性情況,並選擇合適藥物。另外,帶菌者若長期服食非類固醇的止痛藥,胃潰瘍發病率是無服藥者的三倍。
感染幽門螺旋菌的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一旦出現腹脹、惡心、嘔吐等不適,隨時已惡化至胃炎。由於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所以很多人低估其影響力。黃秀娟指,不應低估幽門螺旋菌對健康的破壞力,平時應注意個人及家居衞生,如使用公筷。若出現持續胃痛、胃酸倒流等問題,應諮詢醫生意見接受檢查及適當治療。
今年65歲的盧先生是胃炎康復者,患病期間有胃痛及胃酸倒流等症狀,尤其睡覺時會突然有胃酸湧上食道及口腔,需要即時起床漱口,後來求診檢查才發現是幽門螺旋菌帶菌者。經病菌抽樣檢驗後,服用特定的抗生素後已經痊癒,並完全清除體內的幽門螺旋菌,整個療程約一年半。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