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梁振英,林鄭當上特首,開局看來好很多。普遍氣氛都希望先觀察林鄭的表現,而她也大體能做到謙卑聽民意、積極回應市民訴求,不像梁振英般四處挑起火頭。民主派經歷了劍拔弩張的五年,的確是有點累了,故現在能與特首維持較和諧的關係,亦願暫息干戈。這也可能是普羅市民的願望,因大家真的有些厭倦梁振英時代無日無之的爭拗,故林鄭的蜜月期應可維持一段日子。
民主派作為政治及社會改革力量,不滿足於保持現狀而是希望改進社會變得更公義,面對林鄭上台的新局面,其實是隱藏着危機。當一個不是由民主程序產生的政權,不願回應市民的合理訴求,甚至如在梁振英時代出現倒退,民主派會較易爭取市民的認同。但若這不民主的政權,願積極回應市民訴求,甚至在一些政治不敏感的民生政策上與民共議,民主派的政治空間反會收窄。回想曾蔭權初當特首的兩年,民主派在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的表現都不太好。
民主派的危機在於它一直只是扮演反對派的位置。弔詭地,反對派能產生影響力在於執政者未能有效回應反對派的政治訴求,一旦執政者做到有求必應,或至少是合理地回應反對派,只要令民眾覺得執政者是負責任地聆聽及回應,反對派就會越來越少事可以合理地反對了。因此,民主派不能只繼續扮演單純的反對派角色。
民主派反對執政者,不是為反對而反對,而是因為她不是由民主選舉產生。民主派真正的定位是希望透過引入民主選舉去啟動社會改革,也相信只有執政者是由民主選舉產生,才能處理社會深層次矛盾。無論林鄭如何願意聆聽民意及回應市民的訴求,都只能是小修小補,因她的本質就是要維持現狀。只因梁振英在過去五年造成了太大的破壞,當林鄭嘗試撥亂反正,才會看來好像是做了很多正面的事。
控制區議會組織改革力量
民主派要做到名副其實的民主派,成為香港社會的民主改革力量,就要突破反對派的框框,想方法在現有的政治空間,在香港落實民主的理念。當然要在中央層面實現民主程序,現在是沒有太大可能,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空間的,那就是在區議會的層面。
要不流於只懂反對的反對派,民主派須從地區層面,透過民主參與及商討程序,與居民一起構建各區區域發展的願景,包括如何使用區內的公共空間及使用有限的公共資源,使地區發展更合乎居民的長遠需要,及在區內建立起以民為本及可持續發展的公民空間。要能達到這目標,就要贏得足夠區內居民的信任,在區議會選舉勝出,取得區議會的控制權,而起點是在各區建立起改革力量的聯盟。與組織一些反對行動相比,這類工作需長期投入大量資源及深耕細作。
如果能在各區逐步建立起這些民主實踐的公民空間,連結起來就能形成全港性具實質經驗的政治改革力量,而不只是一股政治反對力量了。那麼,無論執政者是硬是軟,只要她不願或不能進行真正及深層次的改革,民主派就可以向市民凸顯現政權的不足。
不民主的政權,因其本質,即使換上較溫和的人,所帶來的改變也是有限。更因北京政權已設下了各種界線,即使林鄭真的想跳出保守的框框,她也不可能做得到,尤其是一些會觸碰到中共底線的範圍。當然,如出現這些衝突時,民主派要發動反對的行動就會再次變得容易,但民主派切忌因容易了而跌回只當反對派的做法,民主派必須堅定地要成為社會的改革力量,我們才有執政的一天,而真正的社會改革才有可能在香港出現。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