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並不是要介紹《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這本書籍,而是想借用「獨裁者的進化」這六個中文字來形容近日香港政局的發展。
正所謂:「政治一日都嫌長。」在特首選舉中曾經被貼上梁振英2.0等標籤的林鄭月娥,在短短三個多月之間,竟然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連部份民主派也以禮相待的特首。在首次立法會特首答問大會上,部份民主派議員更於林鄭月娥進場時站立迎接,未有高喊口號,整體氣氛十分和諧。
作為一個沒有人民授權的獨裁者,究竟應該如何維穩?只要人民滿意獨裁者的民生施政,民主運動、抗爭運動就會自動萎縮。在六七暴動後的兩位前港督戴麟趾和麥理浩,在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民生改革以疏導民怨,或許是林鄭月娥的學習榜樣。
例如,戴麟趾於1971年推行「六年小學免費教育」,而下一任的港督麥理浩亦於1978年推行「九年免費教育」。而作為雨傘運動、港獨思潮冒起之後的首任特首,林鄭月娥在上任開初便立即新增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其「維穩」的精神與兩位前港督可謂是不謀而合,相信在短期內能夠為她帶來不少分數。
可是,我們其實都清楚知道,林鄭月娥是由梁振英進化而成,是北京欽點的特首,也是中聯辦的傀儡,背負各種政治任務,例如推行洗腦國民教育、《基本法》第23條立法等等。每當北京吹雞,林鄭就必定會跪低。
因此,製造和盡量延長蜜月期,必定是林鄭月娥的首要目標,因為她需要在向北京跪低之前(例如通過極具爭議性的「一地兩檢」立法),盡量提高自己的民望,以成為她的施政潤滑劑。既然守財奴曾俊華已經不在,那麼銀彈策略就是最好的方法,用來收買民心(包括民主派的心)。
作為積極爭取民主的民主派,如果配合林鄭月娥的拍子,與她合作製造蜜月期的假象,實在不智。其實,問題已經開始浮現,林鄭月娥的50億教育新增開支已經成功搶佔輿論陣地,發揮「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功能,讓大部份民主派和主流社會都放棄追究上星期習近平訪港期間警方的濫權行為;在議會內,民主派已被成功分化為「站立派」和「坐下派」,正中「拉一派,打一派」的下懷。
不論有沒有真普選也好,民主派都應該積極向特首爭取民生上的改善,但這不代表民主派要因為林鄭政府的小恩小惠,而配合她的拍子維穩,協助製造假和諧的風氣。爭取民主,是需要透過議會內外的抗爭,持久地增加政府的管治成本,並削弱政府執政的正當性,以增加政改談判籌碼。部份民主派只知以禮相待林鄭月娥,為民主運動響起了警號。
林兆彬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