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在2014年開始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作為科技發展的口號,發表一系列研究報告,刻劃出六大發展範疇。由於篇幅有限,在此不作詳述。
智慧城市的出現,是源於世界越趨城市化的結果。聯合國在2008年發表報告指,全球超過一半人口住在城市,2020年更會超過八成。正因如此,全球城市面對前所未有的人口壓力,同時為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智慧城市的出現是希望透過科技,更有效地解決城市面對的管治(governance)問題。
然而,香港的相關討論多是跟隨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出發,即如何把握科技發展的機遇,改善經濟和生活,忽略了以香港為本位的戰略和管治角度,即如何借用科技,推動和創造優勢,鞏固香港作為全球城市的領先地位。
我嘗試勾劃四點,激發更多思考。
驚喜體驗─智慧城市背後要運用很多高端技術,如雲端計算和物聯網等。打個比喻,google的搜尋和繙譯非常方便,然而,背後充滿大數據、機器學習、算法和雲端計算。我們感到驚喜的,是其便捷體驗,而非其高端和複雜技術。
究竟智慧城市能夠給香港居民怎樣的驚喜體驗呢?這對增強香港的軟實力、國際優勢,以致鞏固香港人的主體意識都極為重要。
政治經濟─智慧城市是一盤大生意,牽涉很多硬件採購。科技龍頭公司如ARUP、Cisco和IBM都有自己的智慧城市定義和研究,好向客人(即政府)展示自己是專家和完備方案。這些科技涉及很多重要的資料和私隱,政府都需要對科技保安事宜多加留意。
而中國科技界發展迅速,孕育了很多具實力的公司,香港的智慧城市發展,當然少不了與中國公司接觸。與哪一家公司做生意,涉及專業和技術決定。然而,若果香港政府因為政治,而非技術和市場原因而傾向購買中國科技,香港人必須小心處理。
人才發展─Citi和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015年發表報告《Technology at Work v2.0》,指出科技對人口就業的影響:美國四成七的工作可能會被自動化(automation)取替,經合組織國家平均為五成七,中國更高達七成七。
香港暫時未見有相關研究,港人需要思考如何透過發展智慧城市來釋放社會資本,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而強化香港人的技術含量和人才發展,跨過人工智能對本地勞工的衝擊。
良好管治─智慧城市需要開放和向公眾負責的政府。政府在開放數據方面非常落後,很多網上資料仍然不是機器可讀的(machine readable),大大阻礙公營資訊的傳遞速度。沒有良好的即時資訊,很多公營服務都變得更慢,影響善治。另外,政府應主動開放諮詢渠道。比如早前中策組報告指可參考英美政府的請願平台和公眾參與系統,或搜集網上民情,更立體地蒐集民意。
本土運動,並不只限於議會選舉或社會運動,一些看似非政治化的範疇,其實極具戰略價值。以智慧城市為例,以科技開拓香港的國際網絡、擴大香港作為全球城市的優勢,為陸港博弈創造有利條件,營造以小制大的生存空間,值得民間社會加以推動。
http://www.facebook.com/reformhk
柯衍健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