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板重建中環滙豐總行

拍板重建中環滙豐總行

【本報訊】1865年在港創立的滙豐,立足本港逾150年,除了門前一對銅獅為港人熟悉外,現時位於皇后大道中1號的滙豐總行大廈,亦是中環地標,這座於1985年落成的總行,已屬滙豐第4代建築,拍板興建的正是剛逝世的滙控(005)前主席沈弼。

當年成最貴獨立建築物

原本樓高13層、外表呈「山」字型的第3代滙豐總行,已是1935年落成的物業,舊滙豐大堂以歐洲大理石裝潢,圓穹天花是馬賽克拼圖,充滿殖民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滙的色彩。
新的「鋼筋形」旗艦大樓,則於1979年經招標後,篤定由著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掌舵設計,整項工程耗資7億美元(約55億港元),建造歷時5年,1985年7月30日落成,當時被稱為「是全球最貴的獨立建築物」。
樓高178.8米的新滙豐總部大廈,最顯著特色是牢扣於8大主柱的5層三角形垂懸桁樑,大廈各層樓面分為5區,並以叠層樓面作分隔,從外面可清楚見到倒向「V」字形的垂懸桁樑橫跨各叠層,充份反映滙豐在沈弼統領下,由前朝大班沙雅的保守路向,邁向進取作風的發展。
要數滙豐在港第1代總行,就要時光倒流至1865年年3月,蘇格蘭人湯馬士.修打蘭創立滙豐銀行時,租用位於獲多利街(現稱銀行街)及皇后大道交界的獲多利大廈,作香港滙豐總部為起點。

滙豐總行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