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年婦因患子宮肌瘤去年7月在浸會醫院進行微創切除手術,期間主診醫生發現女病人盆腔有另一個約9厘米直徑的盆腔脂肪瘤,即時找駐院外科顧問醫生協助,順道切除脂肪瘤,豈料婦人醒來驚覺右腳失去知覺,疑醫生切除脂肪瘤時誤傷神經線。事隔一年,婦人稱至今右腳仍麻痹乏力及萎縮,要靠枴杖走路,正申請法援望討回公道。浸會醫院回應指已把醫療報告交給法援署,拒作進一步評論。
記者:張珮琪 周子惇
何女士(48歲 )去年因兩個月沒來月經,在內地醫院作檢查,醫生懷疑她患惡性卵巢畸胎瘤,她十分害怕,去年7月再向本港一名私家婦科醫生求醫。該香港醫生為她做照超聲波等檢查後,指她只是患有子宮肌瘤,不太嚴重,料做手術切除後可痊癒,遂安排她於7月26日入住浸會醫院,並於翌日晚上進行微創切除手術,手術費預算約7萬多元,約4小時完成。
留醫逾40天 行路乏力
但何女士手術蘇醒後發現其右腳喪失知覺,她哭着憶述「我一摸,就好似摸唔到隻腳咁!」院方數天內陸續安排磁力共振等檢查,何女士稱,此時醫生才解釋當她進行切除子宮肌瘤手術期間,發現她右邊盆腔有另一個大脂肪瘤,已一併切除。何女士說,有人向她稱「攞(切)脂肪瘤時疑碰傷了神經線」,她懷疑禍因是醫生出錯。化驗報告顯示手術中切走的腫瘤,包括兩粒直徑僅2厘米的子宮肌瘤,以及一個直徑達9厘米的盆腔大型脂肪瘤,但全都屬良性,惟醫生承認手術後仍有部份脂肪瘤殘留體內。
何女士手術後在浸院留醫逾40天及接受物理治療,至9月初她右腿才開始恢復知覺,她後來聽醫生勸喻出院,醫療費大增至22萬,比預算7萬元多兩倍。何女無力負擔,幸出院時主診醫生提供了30萬元支票代她找數,又指剩餘的錢可作覆診及物理治療用。何女指出院前曾向醫生表示「若隻腳最終好番,就算數啦……但若無法康復,我一定會追究!」
浸院:報告顯示有改善
她出院後到威院骨科覆診並在仁濟醫院做物理治療,豈料事隔一年,情況越來越差,恐康復無望。何女士泣訴:「我隻右腳萎縮緊,我晚晚都瞓唔到覺,夜晚會痛醒,行路都冇乜力。」她稱出院後更曾在街上跌倒兩次,「我擔心日後會冇晒自理能力,我只想討回公道!」
浸院發言人回應指,何女士去年7月26日由其主診醫生安排入院作微創腹腔鏡肌瘤切除手術,手術期間發現病人盆腔內有另一脂肪瘤,遂即時找該院駐院外科顧問醫生協助。但手術完成後翌日病人發覺右足麻痹乏力,需物理治療協助。病人在留院期間共進行了35節物理治療及出院後13節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報告顯示她的右足康復亦有改善。發言人指就病人要求,相關醫療報告已於今年3月交至法律援助署,由於事主正申請法援,院方未能進一步討論事件,但會繼續與病人密切溝通和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