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人總想學一門手藝,一技旁身,便能生活。上世紀70年代,香港工業蓬勃,只要學懂一門手藝並在這個行業待數年,你便可以自立門戶,開個小工廠進行自家生產,而年屆70的「PAPA Shoes」店主葉靜亦是如此。
葉靜70年代在表叔九龍城的鞋廠工作,當年學習做拖鞋,工序相對皮鞋簡單,不過他從來沒拜過師,只是在旁觀察師傅做鞋過程。一年後葉靜自立門戶,當時只拿了一部衣車一把鎚和一把鉗,租下一個小如一間房的工場,租金$70,可惜因所屬大廈發生大火被波及。輾轉下,他才來到晉昇工廠大廈,初時只分配到一個25平方米單位,之後鞋廠事業漸入佳景,更打通後面兩個單位,擁有20名員工。葉靜的鞋廠是製造漆布鞋,亦即現時所講的PU鞋,由於漆布鞋製作簡單,工人每日可以出產約200個鞋面。當時主力供貨給香港的鞋店,例如是觀塘的華爾登,務求每一個區都有其銷售點。
80年代初內地開放,香港不少廠家北上發展,葉靜仍堅持在港開廠是因為家庭的緣故。直至1992年,他終於要低頭回內地工作,為一家歐洲公司生產按摩鞋,訂單不斷,工廠更擴展至一萬呎,工人數目100餘人。隨着該歐洲公司倒閉,葉靜失去預算,雖然租金和工資便宜,但亦難以維持當時規模,所以自家設計了數款鞋在香港接訂單,不過訂單數目少,獲利不多,又再重返內地市場。兜兜轉轉五年,他又再返回事業起家的地方──香港,更設計了一雙方頭的皮鞋,不但容易製造而且十分舒適,供應給香港的鞋店,甫推出已經十分渴市。葉靜說當時都不夠貨量難以「應酬」那麼多的鞋店,鞋店便抄款再到內地生產。
方頭的皮鞋造就了「PAPA Shoes」,並在2012年成立,名字由葉靜的大女兒改,因為從小爸爸都有做鞋子給女兒。葉靜現時主力手做皮鞋,提供的尺碼由2至12號不等。數年前接受商台訪問後,被不少患有高低腳、扁平足和母趾外翻的客人得悉他有度身訂做服務,便專程來店找葉靜做鞋。最讓葉靜感動是,一位女客人的爸爸長期坐輪椅而令腳部腫脹,她希望能讓爸爸在冬季有皮鞋穿,葉靜見她十分孝順,便一口答應。由於客人爸爸腳形較龐大,沒有鞋楦是適合他的,遂花一天時間更改鞋楦至合適尺碼。葉靜現雖獨自工作,不免有點吃力,但是十分開心能幫助到別人,而且對於做鞋的興趣十分濃厚,只要仍有能力做下去,也會堅持。他最希望的還是聯合其他做鞋老師傅,成立社企幫助有腳患的人做鞋,同時讓手藝保存下來。
記者:陳煥欣
攝影:徐振國、周芝瑩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