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上場率先向教育界派50億,當中有36億是經常性開支,大家受落。但派錢容易,如果政府夠薑去改變教育文化,那才算是真正邁向優質教育。
無論校長、老師或家長,大部份都能體會目前教育制度存在的醬缸文化,學生從小就不斷被評核、製造競爭、製造失敗。這醬缸裏,求學等如求分數都算,問題是學生即使花盡力氣求得分數,卻不代表他學識、能力豐富了很多。無效學習,或轉個說法叫「高分低能」,例子比比皆是。
就拿大家熟悉的BCA做例。在小三中文卷,閱讀理解的題目大多並無要求學生去欣賞文章,它較要求學生在限時內能迅速地在文章裏找到答案的key words(關鍵字)。中文不好的同學,校方要他們花時間操呀操。操到摸熟題型,就只需快速scan(掃瞄)文章一次、再記得答題技巧,就有好分數,他們甚至毋須閱讀整篇文章,然而這明明是「閱讀」理解啊!
這種姑且稱為「BCA式」的學習,其實在不少學校日常的評核中都出現。問題在哪?這種應試式學習,學生就算取得高分,亦不等如他們中文很好,更不代表他們可以寫出像樣的文章。同樣情況在英文科也出現。朋友的兒子在一間名校讀小學時,朋友不時訴苦說學校教語文的方式呆板、重複、切割而且重視答題技巧,要學生寫樣板文章還可,因為那只是模仿,他們卻無法寫出生動有趣、自我風格的故事。這個學習過程,痛苦又成效低,最壞的是成功消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無效學習真是最浪費教育資源的一環,無論明年BCA是否繼續,這種BCA式的學習起碼在小學階段也不應該存在。
蘇菲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