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字咁淺:非人醫生 - 麥煒和

醫字咁淺:非人醫生 - 麥煒和

人類擁有生物中最高的大腦比例,這賦予我們超強的智慧,包括優越的記憶、分析、學習與思考能力。經歷了5萬年演化,人類終於發展到最後一個紀元,那便是創造出可能超越自我本身智慧的「人工智能」。
近期一套講述未來太空航行的電影,角色設定如下:駕駛太空船──人工智能;醫生──人工智能機器;掃地──人工智能機器;酒保阿發──人形機器;客艙管理層──人類;男主角──人類;女主角──美人。將管理層設定為人類絕對可以理解,機械酒保阿發亦被刻意塑造成人類形態,以保留職務所需的人性化互動。相反,醫生的設定,卻是一台冷冰冰、沒半點人形的機器,也許,在未來人工智能底下,醫患間「人」的因素已不再重要,而電影預告的,是醫療專業終會被自動化機器取締的命運。
當然,以上只是科幻情節,到目前為止,醫學人工智能仍處於起步階段,比起人腦,電腦優勢是記憶效率與運算速度(即數據分析能力)均大大超越前者,但電腦系統多以預設程式驅動,故只能執行診斷典型病例(classical case)或因循指引(guidelines)處方治療等低檔次工序(routines)。然而,臨床醫學的本質是充滿變數和個人因素,醫生必須憑累積經驗來跨越常規的框架,人工智能便是在系統加入類似的學習模式,透過逐步修正或參考臨床實例不斷自我優化,以擺脫機械因循常規的限制。研究顯示,在某些特定範疇如解讀X光影像或診斷皮疹,經嚴格「訓練」的人工智能系統,其準繩度隨時勝過人類肉眼。
臨床醫學最可貴是醫生隨機應變和推動創新的能力,電腦卻缺乏思考和想像,再者,醫生的着眼點永遠是人而非病,但人工智能處理的是病而非人,那亦是其最大弱點。故此,在可見的未來,人工智能極其量只能輔助某些醫療工序,最終能否取代人類實言之尚早。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