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論是大白象的遮醜布(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 譚凱邦) - 譚凱邦

犧牲論是大白象的遮醜布
(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 譚凱邦) - 譚凱邦

林鄭月娥日前探訪因蓮塘口岸工程而要逼遷的竹園村村民,拋出要發展就難免有人要作出「犧牲」的論調。這種為官態度實在不可取,亦對何謂發展作出錯誤研判。
「犧牲」在這裏的意思,自然是叫受影響的人,看在社會整體利益上,在某方面放棄自己的權利,是功利主義政府常用的口號。但以港府近年推動經濟效益存疑的大白象基建的情況,即使姑且接受這套「功利計算」的哲學,林鄭所言其實也不能使人信服。
這幾年牽涉最多公共資源的支出,非各個大白象工程莫屬,高鐵、三跑及港珠澳大橋,動輒以千百億元計,而蓮塘口岸工程亦是其中例子。工程於林鄭出任發展局局長時推動,成本由最初的大約162億,至2015年大幅增至逾338億;為此而開的道路亦似一把尖刀,以推土機直鏟打鼓嶺山野,竹園村亦被迫拆遷搬村,這犧牲是否真的值得?那要看看工程是否對香港帶來好處。
這個口岸的緣起,是配合中共的「十二五規劃」,推動「港深融合」、「一小時生活圈」等思想,並不是為香港人主導的規劃。其實要應付港人北上的話,本來各關口的處理能力已綽綽有餘,興建新口岸是以方便大陸旅客來港為目的,但鼓勵更多的自由行、大陸旅客來港,實際是好是壞,香港人心中有數。最諷刺的是,連政府在推銷工程時強調的所謂經濟效益,在扣減超支工程成本及日後營運開支後,竟然變成香港社會最少倒貼80億。若果全港公投是否用338億做這大白象項目,相信反對的必然較多。
回頭看看越來越常見的醫療事故,那擠得不能接受的公立醫院(月前有傳媒報道,屯門醫院兒科混合病房的內科病床使用率衝破300%,無法想像那裏的病房是甚麼樣子,醫護人員的壓力到底有多大),當政府工程可以超支幾百億,偏偏就在上年的財政預算案公佈,要連續兩年削減共約5億的醫管局開支。這樣比較,不如請林鄭又說一下,到底跨境基建的公眾利益有多大,大得要所有人都有需要的醫療系統去「犧牲」,來配合中港融合的國策?
「犧牲」這個詞語的本意,是形容古時在宗廟之中,被用於各種神明祭祀的活祭品。我想林鄭說的「犧牲」,也許語帶雙關:今天的政府,正正視香港人成那被繩索綑住四腳、按在向北祭壇上任由屠宰的小牛羊。庫房的錢來自大家的稅款,有血有汗,在立法會建制派護航下,大家的荷包任由宰割。

譚凱邦
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