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本欄的一篇文章,令我意外地和創科局局長楊偉雄成了筆友。說來慚愧,楊局長在今屆政府上任前,私底下給我寫了一篇回應,至今日我仍然未回信,不是忘記了楊局長,而是我衷心希望,新一屆政府有新的開始,可以有新的景象。
今屆政府上任後,行政長官隨即到立法會接受議員提問,多數的輿論反應是正面的。當然,我特別在意林太說,過時的法規就要檢討。然而,將初步檢討工作交由各相關的政策局去處理,之後才交予行政長官和三司研究,我恐怕會出現兩個主要問題。
一,政策局和相關部門,在沒有任何正面或負面動機,很容易會因循一套既定的邏輯,傾向保留和庇護現有的既得利益者。
二,政策局和相關部門,只關心自己所管轄的範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新技術對各方面的種種可能性都會被低估,甚至忽略。
以網約車平台規管為例,至今運房局和運輸署的取態和思維仍然停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將網約車歸類為出租私家車。相關的技術官僚仍將路面的供求管理手段,局限在固定的牌照數目。
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原則上是可以動態、即時地控制得到在不同地區的路面上,有多少輛網約平台車在行走。而且這種管理,可以不經人手,重點是要事先對香港的道路網絡作出一定的優次分等,之後的即時操作,交由電腦以數據分析處理就是。這就是不少城市夢寐以求的智能交通管理。
本來,以香港的城市密度,最有條件發展這種高質素的智能城市規劃。可惜,在運輸署署長眼中,發展智能城市絕對不是她的工作範圍;根據法例,署長的工作是行使酌情權,批准或否決各種牌照的申請。其他的,都要由政策局去主導。
理論上,運房局局長有權制訂政策;可是在具體執行的層面,他也要諮詢運輸署署長的專業意見。要是署長認為執行有困難,或者有其他政策考慮,她可以向局長提出建議,又或者索性建議局長按照現時行之有效的方法,少修少補。
有理由相信,不論是運輸署或運房局,都清楚明白的士行業存在問題,滿足不到市場需求。然而,署方及局方都以為,像「優質的士」般的修修補補,既可以在最少改變下回應市民訴求,又可以滿足的士業界繼續維持現有的市場結構的願望。
優質的士是頭痛醫屁股
對不起,「優質的士」正是一個港式政策決策最標準的錯誤示範。
市民願意付更高價錢,反映現行被監管的市場未能滿足需求,這是對了一半。可是,在供應側的改革,絕對不是簡單地在現有的服務以外,提出一個定價更高的服務,就等於解決了問題。市民是要更豪華的車、更有禮貌的司機嗎?錯。市民要的是可預見性更高,更可靠的點對點交通服務;與車種無關,甚至與司機的表現也沒有直接關係。我衷心希望,運輸署和運房局官員,可以用多點時間去研究,消費者究竟是如何去理解「可靠」這個標準。
在供應側,假如繼續讓市場由少數持牌人所壟斷,又未能激發競爭,「優質的士」只是頭痛醫屁股。然而,的士牌持有人反對的,正是競爭會構成的「租值消散」。在某程度上,最了解的士業問題的人,正是這群既得利益者,只不過他們理性地選擇透過行業的缺陷來持續地謀利,代價就是由香港整體社會,尤其是的士司機和消費者去承受。
其實,政府在這些政策改革上,最主要的責任是促使不同的持份者公開並充份地辯論,然後由行政機關和議會,以超然於個別行業和群體利益的身份作出裁判。這也是我對今屆政府的最大期望。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