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搵食又如何? - 鄧達智

北上搵食又如何? - 鄧達智

識時務定係忘本?
藝人香港出道北上搵銀……
不論任何行業香港出道、成名,然後到外國、尤其西方及日本掙得名氣、縱使丁點名氣已被視作神台等級,自此封神;縱使在紐約、巴黎、倫敦、東京開間名不見經傳、蚊型大小店子已被奉為經典,從此得道;有人批評過他們忘本嗎?沒有,成本小小利益多多,更被無限量發揚光大!
筆者並非戀北,更決定性戀優、某程度上戀殖、戀正面兼無需卑躬屈膝搵銀,發展:海外或國內並無分別,只問那裏有空間,那裏有回報。帶有色眼鏡歧視北上發展實無意義,不若以自身能量北上較量。龜兔賽跑,港人首先須放下三十年前內地各方面落後緩慢,也不要以四出不文明旅遊大媽大叔的水平去衡量,當然農民數目仍為人口大比數,改造需時,叫我們目瞪口呆的情況仍然偏高。
90年代中上旬香港製造業首先被工資年年遞增起碼12%兼入職新血不斷下滑而需北上延續壽命。當年還是殖民地時代,問題絕非回歸之後才出現;不少人意識香港零售價錢已達樽頸,唯製作成本卻不見底只有更慘烈地上揚,利潤愈收愈窄,甚至無利可圖,有人移居海外,放棄本行。有人無奈(當年着實無奈)北上作開荒牛,北上者血本無歸當然不少,總的說來,至2010年之前獲利者仍為多數。
演藝事業九七前何嘗不是重災區?90年代初,唱片、電影盜版翻版嚴重,正版事業面臨奪命大清洗,除非名氣大如徐小鳳、譚詠麟、林子祥、張國榮、梅艷芳……同級開演唱會……或者北上登台(跟60、70、80年代到南洋登台有何分別?)香港的局限已明裏暗裏愈見明顯。回歸之後,香港的困局並非北上或外來因素形成,而是我們在各方面的創意水平滑落,曾經亞太區製作至勁電視劇的香港漸次被日劇、再而韓劇淘汰。曾經影響深遠的作曲、作詞、歌唱者老的老,去的去,剩下仍背負港產光環餘輝的星星、星塵除了北上,着實出路無多。不講放下身段與否,還有身價可作利用,實際搵食、養家活兒都需要啩、大佬!
這怎叫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