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月接連有港人跨境運毒被捕,涉案者多為青年人,引起社會關注;一連四集【毒禍重臨?】找來不同年代的過來人,探討近四十年的毒禍演變。首集主角是十大傑青「茅躉華」(陳慎芝)—— 半世紀前他曾在九龍寨城販毒,見證白粉賣通街的荒唐歲月:「呢度下面埋咗唔少人。我有一次講笑,我話如果呢度將佢掘番起啲針筒,可以組織幾支軍隊。」聽他話當年,你會發現一個無法無天、人命賤過泥的舊香港。
記者:陳麗賢 攝影:邱仲權 剪接:魏利民
海洛英,俗稱「白粉」,上世紀殺人無數的毒品。茅躉華16歲開始與白粉糾纏,一邊吸毒,一邊在九龍城寨白粉檔當巡場:「60年代、70年代,呢十年我諗海洛英係真係最犀利。」當時鴉片市場開始衰落,白粉興起。據他講,全盛時期港九新界共有五大白粉檔,分別位於西營盤、銅鑼灣、九龍城、深水埗及大窩口。
九龍城寨一檔由四大社團共同經營,位置就開在路邊,明目張膽。茅躉華憶述:「賈炳達道呢度行落去,就係白粉檔。呢度一個大棚,大棚分開四格。」大棚由竹枝及帆布隨便搭建而成,環境暗黑不見天日。「中間就有張尼龍床,啲巡場坐係度維持秩序, 買完嘢(白粉)就入去食,唔好阻住條路。」茅躉華十六歲己經染毒癮,到21歲被黑道大佬「賞識」,擔當類似「店長」的巡場,維持檔口秩序;那年代他收入算高,月薪$900港元,和一位督察差不多。
白粉檔的收入來源是賣白粉和服務費:客人買完白粉,可付5亳子在棚內「追龍」(吸食),或花3亳子直接打「白粉針」。「有個針手係度幫你打,嗰枝針筒共用㗎!」茅躉華形容打白粉針的人多數毒癮較深,為了「頂癮」不惜一切代價。毒販從不放過賺錢機會,白粉檔開足24小時之餘,還設有「VIP服務」 —— 買滿一定份量,就有專人截的士護送上車。
客人則來自五湖四海,甚至由大嶼山佛寺搭船過來。茅躉華最記得一個髮型古怪的客人:「我就挑起佢頭髮。啊!和尚嚟㗎原來!」全盛時期,就連畜牲都吸毒。「係我棚又見到另一個帶住隻馬騮嚟食。原來呢隻馬騮幫佢搵錢㗎!」這主人會跟馬騮「分享」毒品,並教牠偷竊:「嗱,呢啲係錢、手錶、戒指……放左佢擒上樓!」
茅躉華說以前道友食完白粉便「隨街瞓」,城寨街頭一如人間地獄:「多華茶樓, 好多老同瞓喺度。行過義興麻雀館、樂善堂,好多人瞓喺度。」白粉檔則日日上演倫理悲劇,他老早看得麻木:「見到女朋友嚟搵老公,勸佢唔好食;見到阿媽嚟搵仔。我地就全部趕晒出去。」家破不特止, 有時更加人亡 —— 幾乎每個月都有道友吸毒致死,而毒販只會冷淡處理:「夜晚畀低兩個『老同』逗住,咪?喺馬路邊囉!」
毒品賣到猶如柴米油鹽,皆因廉政公署1974年成立之前,警隊貪污嚴重,收售黑社會利益。「因為你冇辦法,你一番工你個locker已經有封利事,會有人話畀你知你行到邊度,有檔乜嘢,當睇唔到。」
茅躉華明年就70歲。同期吸毒的道友,戒不掉的都死得七七八八:「做咗道友邊個唔知道錯吖?上咗癮無辦法。」
下集【毒禍重臨?】將會直闖香港禁島,見證由一張單張開始建立的香港首間戒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