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為「管治新風格」留空間?(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習近平為「管治新風格」留空間?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剛上任的特首林鄭月娥過去幾個月說了很多次,要為香港帶來「管治新風格」,又說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是盡力「修補社會撕裂」。過去五年,香港政府的管治風格確實是越來越墮落,也是社會走向嚴重對立的罪魁禍首。新任特首有這樣的志向,值得大家支持。如果她真的能夠改變政府過去幾年好勇鬥狠撩是鬥非的作風,是有可能為香港社會積存的矛盾提供一個舒泄的蜜月期。但林鄭月娥個人首先要收起她那種精英心態及自以為是的作風。
林鄭在辭職參選特首之後,確實是把任內最後兩、三年那一種輕蔑民意的嘴面稍稍收斂,也一再表示參與選舉之後令她自己變得謙卑。但願這些都不只是門面話,更不要像梁振英般,好聽的話說過了便算,一旦遇到挑戰或行事不順便把這良好的意願拋諸腦後。
林鄭個人能否端正自己的作風固然重要,但特區政府背後的大老闆是不是容許特首有這樣的空間也十分重要。如果要求特首事事對北京政治正確,而完全不應對香港本地的政治氣氛及社會訴求,則無論特首如何願意展示管治新風格及修補社會撕裂,也無補於事。新任特首上任前說要由幼兒園階段開始加強「我是中國人」觀念,又一再強調會「嚴格依法處理」港獨主張,如果這些只是一種基本政治立場與意向的表達,可能還不至於有太大問題。但如果真的要動輒採取具體手段來落實這些說法,可以想像社會撕裂不但難以修補,而且會因為各種政治正確的需要在香港社會內部興風作浪。
從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之行的文宣安排來探測,對新任特首所表達的意願就更是難言樂觀了。習近平訪港時候發表了多次談話,態度及姿態都算是比較溫和。他最後所談到的四個原則和四個建議,甚至所謂亮出的紅線,一早都已是人盡皆知,與去年張德江訪港及往後中聯辦、港澳辦官員的談話基本一致,其實沒有甚麼新意。但問題也正在這裏,即是說雖然換了一個特首,但在對港政策上卻在沒有甚麼新的宣示,也沒有釋放甚麼新的空間和可能性。

花言巧語迴避政改

對於香港內部政治及社會撕裂,最核心的問題是「政改」,但習近平只是重彈老調,說回歸之後香港人擁有之前「從來未有過的政治權利」。這種說法一方面難以得到香港人認同,因為作為代表民意的最高機關立法會,其民選議員的權力及作用確實遠不如殖民地時代。所謂自行選出行政長官,仍然只是一個小圈子遊戲,而且因為從制度上過度偏重工商既得利益階層,令這個小圈子所產生的特首公信力甚至可能及不上殖民地時代的總督。這些都是花言巧語及偷換概念不能夠否定的事實。
另一方面,無論今天所謂的政治權利與九七年前如何比較,最關鍵的是中央政府沒有實踐自己在《基本法》及回歸過渡期作出過的承諾,一再以一些難以服眾的理由來拖延香港走向更高程度及更實質的民主回歸,也一再自行否定了自己九七回歸後的承諾。負責處理香港事務的部門及中央政府,其實對此似乎是自知理虧的,只是共產黨的作風就是從不認錯,因此習近平在港的幾次的發言,都盡量迴避政改問題,到最後一天新政府成立典禮上的致辭,也只是把這個最核心的問題一句帶過。
在習近平到港前幾天,那些曾經參與回歸過渡期工作的中國舊電池,例如周南、張浚生,輪番透過傳媒曝光,目的也不外乎是要強調對港政策的一貫性。外交部發言人及駐英大使也在外圍發言,否定「個別感到不滿意的人士」對一國兩制的質疑,強調「一國兩制空前成功」,甚至否定《中英聯合聲明》的「現實意義」。這些都明顯看得出,無論習近平在香港擺出來的姿態是如何溫和,但完全沒有為新特首在「政改」這個治港核心問題上提供任何鬆動的空間。
如果確實是這樣,那無論林鄭月娥在新一屆政府開局的時候如何擺出一個願意與人為善、收斂挑釁及挑動對抗作風的姿態,一旦要處理到具爭議性的政策議程的時候,政治體制缺乏認受性這個老問題,仍然難以避免會令社會繼續撕裂對立,特區政府面對的管治困難,仍然是難以克服的。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