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年】
【本報訊】由高掛英國國旗到特區區旗,香港法院一直與港人見證回歸前後變遷。上至最高級別法院,由遠至一萬公里外的英國樞密院,變成座落於中環的終審法院;下至較低級別法院,則由從前極富殖民色彩、主控官辦公室有西式火爐裝置的裁判法院,變成提供無線上網、一幢幢簇新興建的法院大樓接替。
記者:蘇曉欣 楊思雅
回歸當日,特區政府同時成立終審法院,取代英國樞密院成為香港最高的上訴法院,終院處理的案件遠較樞密院多,由回歸前平均每年8宗增加至32宗,過去20年終院接獲逾2,000宗上訴許可申請,最後處理634宗,但97前的20年,樞密院只處理了171宗上訴。資深大律師梁家傑笑謂,唯一原因是上訴費用大減,「(文件)𠵱家遞去昃臣道,以前係遞去倫敦」。他認為終院設在香港可讓市民目睹整個法律程序,絕對是進步,讓案件的持份者可目睹整個法律程序,服膺法治精神。
殖民地法院較莊嚴
梁憶述當年案件獲批出上訴許可至樞密院後,費用即接踵而來,除了聘請當地御用大律師外,原本負責的法律團隊全要飛往倫敦,機票、食宿已是一筆開支,相關上訴陳詞更要一早釘裝遞到樞密院,「一單大案隨時講緊幾百個boxfile,要一箱箱空郵寄過去」,終院設在香港後,因阻力大大減少,案件數量一定倍增。
執業25年的陸偉雄未做大律師前,於80年代擔任檢控主任,走勻全港大小裁判法院,他大讚當時的法院建築極富殖民色彩,「啲法院係靚啲、grand(華麗)啲」,予人一種法院應有的莊嚴感覺。一般殖民建築的法院都有一個共通點,「就係一入法院地下會有一道好grand嘅樓梯畀你上法庭」,一般採用木地板,樓底高達三層樓,他笑言「所以舊時啲法官真係高高在上」。
以往不少電影都愛到北九龍及粉嶺裁判署取景,但兩者均已停用。昔日多個法院之中,陸最喜愛已改為土地審裁處的南九龍裁判署,「靚就靚在門口有羅馬柱,grand啲囉,舊時我哋嘅主控辦公室重有火爐」,雖然西式火爐僅作裝飾,但充滿極濃厚西式古典色彩。
以前裁判署大多有食堂,陸偉雄說食堂職員亦因見慣見熟,「唔使開口都知你食咩」,「就係多咗一份好味嘅人情味」,但現時只剩下屯門法院及九龍城法院有食堂,去年新落成的西九龍法院也沒有。
常有被告向法官掟鞋
至於審訊程序則「20年不變」,他指唯一改變是駐庭警察數目減少,保安數目增加。他憶述回歸前法庭只由皇家警察維持秩序,裁判官大多是洋人,有時會出現語言不通的情況,「見過啲官叫警察做嘢,例如叫啲人唔好嘈,或者帶啲被告入去,警察唔識聽」,幸有翻譯代勞,他笑言「成日發生,唔會尷尬,只係煩」。回歸後裁判法院多用中文審訊,此情此景已不復見。
法庭趣聞一不離二,陸想起以前常有被告向外籍裁判官掟鞋,他亦差點誤中副車,一隻鞋在耳邊擦過。當年因太多被告掟鞋,故警察有個「不成文規定」,「因為掟得多,警察會好留意啲人,啲犯行出嚟時,要確保佢哋對鞋唔好鬆,對鞋唔好甩住出嚟,俗語講好似白飯魚咁,你踩住,一剝對鞋就好容易掟㗎啦嘛,如果綁晒鞋帶,你要掟就困難啲」。回歸後多了保安,犯人欄亦加高及裝有膠板,已少了人掟鞋。
陸認為現時新建的法院雖少了一份英殖色彩,不及以往美觀,但設施大為改善,例如有無線上網,供律師使用的會議室亦增多。
1997年有10個裁判法院,現時僅餘7個,舊的裁判法院或已遷拆,或改作其他用途,由新法院大樓如九龍城、西九龍等則陸續替代舊大樓。
例如新蒲崗裁判法院已變成樓盤,曾審理謝霆鋒妨礙司法公正案的西區裁判署改作其他政府部門辦公室,以往不時有電影或電視取景的北九龍裁判署,已活化成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粉嶺裁判署正裝修,將來會活化成旅舍。
不少舊法院外貌宏偉,富殖民地特色,但內部設施頗舊,但在業界眼中卻中看不中用。香港律師會前會長熊運信指該北九龍的升降機速度很慢,而新蒲崗及荃灣法院甚至沒有電梯,該批舊法院欠缺足夠會面室,律師往往在大庭廣眾向被告索取指示,令他們感到不便,他大讚最新的西九龍法院大樓設立多個會議室,「我好現實,好functional,無特別對舊法院好懷念」,但他指西九法院不接近港鐵,附近又沒食肆,大樓亦無提款機,被告及親友要籌措大筆保釋金時感到不便。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