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漲猛於虎,是歐洲球會在轉會市場面對的嚴峻問題,基利安麥巴比、盧卡古、哈利卡尼等今夏轉會窗「標王」之選,動輒以一億鎊(約十億港元)起跳。球員薪酬上,皇家馬德里去年底以4,300萬鎊年薪留下基斯坦奴朗拿度(C朗),有傳即將續約巴塞隆拿的美斯人工會比C朗更高,總之豪門的薪金負擔越來越重。這樣下去,會否出現「爆煲」的一天?
根據去年底全球體育薪酬調查(GSSS),足球界支薪最多的球會是曼聯,球員平均周薪達110,000鎊,巴塞隆拿、曼城、皇家馬德里及車路士等緊隨其後,而阿仙奴及利物浦也打入十大,前20位中更有11間英超球會。歐洲的軍備競賽持續,豪門為搶球星,紛紛以十億港元上落來買兵,盧卡古、哈利卡尼這類前鋒固然矜貴,甚至拿比基達這類中場也隨時讓利物浦出7,000萬鎊求購,眾球會的負擔像陷入幾何級的升幅。
以紅魔為例,一年前以全球最高身價買入保羅普巴,人工支出又排第一,據年初歐洲足協的調查,紅魔負債達4.64億鎊也冠絕全球球會,賴以維繫的是品牌人氣及知名度,讓曼聯的收入同樣高踞全球首位。
連年攀升的英超、歐聯直播費,及球衣贊助商、球衣胸口廣告的以倍數計的加碼,本來能支撐各球會的支出升幅,然而據英國傳媒統計,BT及Sky兩大直播足球的收費電視台,近六年間因網上媒體的崛起,客戶數量已跌一成,特別是18至24歲的觀眾跌幅達25%,往後收費電視台未必再能做大豪客,就像香港的情況,樂視去年以天價奪得英超轉播權,但經營上卻出現困難。以剛季英超國內外的轉播費為例,20間球會各得約7,500萬鎊,或已到達頂峰。
如果球會的收入下跌,但支出不斷上升,會否出現「爆煲」情況?以往因擴張太速而急速衰落的經典例子,當然是千禧年初的列斯聯及拉素,以2004年列斯幾乎破產時的數字,其實也只是負債8,000萬鎊,相對曼聯簡直小巫見大巫。
說罷一堆數字,歐洲足協2012年已引入財政公平條例(FFP),要求球會的支出與收入掛勾,曼城及巴黎聖日耳門曾因違例受罰,但目前情況似乎失控。歐洲足協主席施費連(Aleksander Ceferin)表示,正「認真考慮」為歐洲球會引入薪酬上限機制,以強逼球會理性買人,既避免豪門過度擴張,也能保障小球會的競爭力。
不過,這個做法阻礙豪門組巨頭(MSN、BBC等)來稱霸歐洲大陸的步伐,早於FFP推行之時,皇馬等球隊已曾倡議退出歐聯,邀請豪門另起爐灶踢「歐洲超級聯賽」,擺脫歐洲足協的制肘,如果歐洲足協再施「計劃經濟」,可以預期這類說法必會死灰復燃。施費連或認為只是危言聳聽:「薪酬上限是歷史性的改革,必會遇上極大爭議,因為大球會能控制媒體的取向。」
薪酬上限機制是否能抑制鬥燒錢的行動?未必,皆因NBA香港時間周六出現兩億美元合約第一人,勇士巨星史堤芬居里(Stephen Curry)簽訂五年2.01億美元(約15.7億港元)「超級合同」,年薪逾4,000萬美元成為北美四大聯盟(NBA、NFL、NHL、MLB)中最高,但聯盟如果收入下跌,薪酬上限自然跟隨下降,所以情況不算失控。不過去到牽涉不同國家、不同級別的球會的歐洲大陸,要如此順利執行,似乎有點妙想天開。
文: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