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寫給鮑耀明的匾額「書生本色」,去年出現拍賣場,拍出令人訝異的天價;剛剛兩個星期前,溥心畬「遂和」兩字,近百萬成交,文人字一下子飆高起來了。香港上個月蘇富比董橋「讀書人家」展覽,策展人卡文小姐說,董先生的書法意料之中又出乎預料之外,非常搶手,一百五十幅作品高價售罄無一留下,隨後北京保利拍賣,出現董橋「舊香」兩字,創出在世文人字的拍賣紀錄。同時,北京匡時兩幅北島書法,也都比估價高出四五倍成交,有人譁然,有人說那是理所當然的,文人字愈來愈吃香。收藏投資既講究眼光又反映時代風氣。我問董先生怎麼看,董先生悄悄跟我說:張廷濟有一幅扇面寫的是黃山谷論書:「蘇翰林用宣城諸葛齊鋒筆作字,疎疎密密,隨意緩急,而字間妍媚百出。古來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書,所以子瞻翰墨尤為世人所重。今日市人持之以得善價,百餘年後,想見其風流餘韻,當萬金購藏耳!」
古來以文章名重天下,但字還是要見得人。所謂文人字,有人說文人字有如清代讀書人在書冊天地空白處寫下的感想、筆記,所留下的筆跡稱作文人字。筆跡凝煉而生動,其文又與書中內容互有呼應。許多名人信札也頗有此種趣味。名家字是寫給別人看的,而這個別人很可能就是買主;而文人字只寫給自己、友人,寫的是當時的情思,其變化與流動藏於字中而非刻意露於毫下。老友董明是專家,說起來頭頭是道:我們說的書法,首先是法,而法是文人定的。從王右軍到劉春霖,定法的都是文人。從蘇、黃、米、蔡到康、梁,能引領一時書風的也無一不是文人。中國歷代寫字好的人很多,但非文人則無法傳世。文人書法不能只看字寫得好不好,而是諸多因素的匯集。范仲淹的《道服贊》字並不好,然沒人說它不是書法,甚至還名重一時。
章詒和是作家,是文人,日前來信說有人約她寫了一系列書法,她問我寫得怎麼樣,我說寫得好極了,複刻幾款做成書籤,打算七月香港書展送給讀者。其中一紙寫的是她自己的句子:「浮雲太遠心事太近,梅蘭芳或熱情或寧靜,他距離這個世界都是遙遠的」。
說起來文人寫字近來的確成了一道現代風景線,上週末北京就有一場名為「夢邊生花」的文人字畫展,集當代文人作家北島、張大春、西川、閻連科、歐陽江河、莫言等書法,開幕當天記者問的和作家答的都有點意思。問曰:現代為什麼還用毛筆寫字?答曰:關鍵不在於現代為什麼還寫毛筆字,而在於你能否成一完整的文人,古代文人是一文化整體的化身,現代作家文化割裂不全,不要說書法,漸漸連毛筆字也不會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