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廿年】新聞譯名紛棄粵音「維珍尼亞」消失咗?

【回歸廿年】新聞譯名紛棄粵音
「維珍尼亞」消失咗?

是卡梅倫,還是金馬倫?伊斯坦堡,抑或是伊斯坦布爾?回歸以來,新聞譯名出現很大變化,由原本以廣東話音為本,逐漸轉跟普通話音,陶傑於二十年前便指出問題:「1997年我是第一個把譯名問題說出來,並且以弗吉尼亞為例。」這個例子被引用多年,但究竟有多普遍?何時開始,「維珍尼亞」於新聞報道中消失了?

弗吉尼亞即是美國州份Virginia,本來香港人叫作維珍尼亞,但我們做了一個統計,數了九份主流本地報刊於1998年到2017年,有關這個州份的五千多份報道,當中已剔除專欄及投稿篇章。結果發現,兩份報刊於九成以上報道均一直堅持使用「維珍尼亞」,其餘七份早便轉用「弗吉尼亞」,而個別報刊使用「弗吉尼亞」的比例甚至比傳統左報,如大公報及文匯報為高,達至百份之百。

陶傑形容,「弗吉尼亞」這譯名是非常卑下,「弗」音更使港人容易聯想到粗鄙字詞:「弗完又吉,吉邊度呀?弗又弗邊忽呀?呢個弗吉弗吉聽落去個音係非常之淫褻。」

另一個美國州份Iowa,港譯愛荷華,就連左報曾經也使用此譯名,如於1998年至2002年,大公報約五成半的報道均用「愛荷華」,文匯報亦佔有三成。但零七年後,全部主流報章近八成報道都已轉用另一譯名「艾奧瓦」,增幅明顯。將Iowa的「Wa」音譯成「瓦」,明顯跟隨普通話音。

譯名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論指譯名差異會帶來閱讀上的不便,窒礙交流,故統一中港台三地譯名能幫助觀眾理解及溝通。陶傑猶記得早於1997年,已向一位無綫電視新聞編採人員提問過新聞譯名大陸化的問題,對方也是如此回應:「有咩問題?統一嘛,方便嘛。」重提往事,才子依然動氣:「只有集體智障嘅民族,同頭腦懶惰嘅社會,先覺得乜都要統一。統咩一?我同你統一咩?」他認為譯名應講求流暢、易明和典雅,順應當地慣用語言,所以不是說廣東話譯音一定比其他譯音好,不過在香港,最理想當然是跟隨廣東話。

二十年來,陶傑亦於不同媒介點出中文用字問題,記者問及他說了多年口水都乾,還會繼續講嗎?他回應指,自己是說給明白這番道理的人看,也提醒港人認清大勢之餘,也要對不能隨波逐流的東西有所堅持,「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清醒嘅人,你唔好睇到民族病仲去做其中一個病人。」而對他來說,語言正是不能退守的陣地,「語言係思想之載體,你用咩語言,你個人將來就慢慢形成咩級數嘅智商;你用咩語言,就形成一個點嘅政治立場。」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