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預樓市20年 - 左丁山

干預樓市20年 - 左丁山

回歸20年,房地產價格一直困擾香港不休,過去四屆特區政府均為樓價升升跌跌,付出沉重政治代價,社會也因房地產發展而內耗不斷,浪費大量寶貴時間,直接影響到香港社會發展停滯不前,逐漸兩極化。
追源溯始,就是政府干預之禍。有說香港房地產市場從來都不是自由市場,因為土地供應牢牢掌握在政府手裏,而且政府可以大量興建公共房屋,穩佔四至五成房屋市場份額,令私人樓宇市場受到一定程度的規範。這個觀點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在港英管治年代,1997年7月之前,港英政府從來沒有大張旗鼓,事先張揚地公開宣示任何直接干預房地產市場的政策,甚少不斷微調賣地數目及興建公屋數字。
董建華的恩人霍英東便曾在經濟日報罕有地發表文章,指香港樓價高企,每呎(建築面積)三千到四千元的樓價非市民所能負擔,政府必須正視。港英政府沒有理會,但董建華已進了行政局,相信他很難沒有讀過霍英東的文章。
及至1997年,董建華出任特首後,便立即大力推動,向高官立下軍令狀,全面推行八萬五政策,聲言要降低樓價,令七成香港家庭於十年內擁有自置物業。這是回歸後,政府正式官方宣佈干預市場的第一炮。
可是董特首的政策生不逢時,1997年下半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金管局為捍衞聯繫匯率,抽高市場利率至三位數字,股市大跌,樓市即時插水,1995-1997上半年不斷上升的樓價從高點迅速回落,釀成大量負資產,不少業主上街示威,於是董政府來一個急轉軚,在2002年11月推出孫九招,強力托市,是為回歸後第二次官方正式干預地產市場。曾蔭權於2005年6月21日上場後,蕭規曹隨,看不到2004年自由行衍生的內地走資,對香港經濟產生的動力,只知道為樓價恢復上升,負資產消失而額手稱慶,視之為一大政績,完全忽視了樓價復甦所帶來的政治殺傷力,正是過猶不及,招來民怨。2012年梁振英上台後,自認大有為,在秋季便官方正式推出第三次干預樓市措施,宣佈特別印花稅等辣招,以壓抑需求,意圖降低樓價;誰知弄巧反拙,連串辣招反而驅趕市民恐慌性入市買樓,五年內樓價上升五成有多,納米樓大幅度增加,民怨更深。可以說,20年來,政府官方干預樓市均失敗告終,完全達不到穩定供應,穩定樓價的目標,只是製造了樓市大起大跌的風潮,令市民神經緊張的樓市循環。新上台的林鄭月娥還會來第四次干預樓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