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小平您好」的空間嗎? - 曾志豪

能有「小平您好」的空間嗎? - 曾志豪

雨傘、防曬用品、記者的筆,變成了違禁品。不如直接把記者變成違禁品更好。
封路封橋封天空。其實最想封住悠悠眾口。
塗鴉變刑毀還要連坐家人。當年港英政府為何不把曾灶財打入天牢?
記者問何時釋放劉曉波問題會惹得保安怒目瞪視。可能下次記者要問幾時釋放自己了。
灣仔一帶變成水馬圍城,其實不如向特朗普借調建在美墨邊境的圍牆,能更有效阻攔。不過特朗普防外人,香港的水馬是防自己人。
由台灣回到香港,由度假回歸到殘酷的現實,回歸20年,還可以用甚麼方式和心情面對?看到馬路上由親中團體樹立的巨型廣告,寫着「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蒞港視察」的字句,不由得一陣惡心。
我想起了「小平您好」的典故。
那是1984年的35周年國慶巡遊,幾個北大學生在巡遊隊伍中毫無預示的拉起了自製的橫額,寫着「小平您好」四隻字。一下子這句語成為歷史傳誦經典,因為代表了人民自發的心聲。這四個字比起共產黨自己編寫的「總設計師」、「無產階級革命家」等等八股文字更權威。
當然,天安門學運期間,「小平您好」被改編成「小平您好──糊塗」的諷刺口號。民心背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誰也逃不了。
今天是回歸20年,香港市面有無出現任何一幅來自民間自發而非授意的慶祝標語?
在習近平下榻的酒店對出馬路,之前掛了一幅簡體字寫成的「習主席我們歡迎您」,然後各區都爭相掛出巨型歡迎橫額,競醜鬥俗躬身獻媚。這些花費巨額金錢掛出的條幅,實在不及當年的「小平您好」。
民心不能用金錢堆砌,反而在處處禁區、事事敏感的細節中看到民心背向。
如臨大敵慶回歸,生硬堆砌迎主席,倒是頗貼切的慶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