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香港回歸中國20周年,習近平親自來港主持慶祝活動及新一屆特區政府的宣誓就職儀式。這20年好像眨眼就過,時間快得難以置信,回想這20年,左丁山自問生活過得平淡如水,事業無寸進,個人財富有輕微改善,居住環境無甚差別,這20年的政治經濟風風雨雨,好像與自己扯不上關係。
人生沒有幾多個20年,頂多是四至五個。從1977至1997這20年,左丁山結婚生子女,事業起飛,財產從無到有,轉工頻頻,以致中途轉行,從金融走向傳媒(現在知道從搵銀角度看,這是大錯),自覺大地在我腳行,意氣風發之至;從1997至2017,意想不到,人生如L型底部,一直橫行無向上突破,也幸好無向下滑落,最顯著的改變,就是年紀大了,由父親變為阿爺阿公。
這20年香港整體社會的發展,除了互聯網的出現顛覆媒體之外,也大體如此,是一個L型底部,香港1977-1997是一個起飛搏殺,人生充滿樂觀情緒,獅子山下奮發向上的社會,GDP增長與通脹皆高速上揚,把樓價推向高峯。97至今,香港似是一個走向夕陽餘暉的中年老人,經濟活力減弱,大學畢業生起薪點幾乎20年不變,2017年記者的起薪點不會高過1990年壹週刊招聘新記者的薪水,香港人的創業動力不如前,20年來的香港富豪名單,與1997並無分別;政治人物仍然是陳方安生、李柱銘、李鵬飛等人比今天的高出一兩班,金融界的名氣人物早在1997已露出頭角或是頭面人物,叫座電影大明星仍是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今天的歌星沒有一個能與1997的張學友梅艷芳相比,甚至乎關之琳的新聞今日竟然還在娛樂版不時出現。
20年本港好像沒有甚麼驚天動地的大成就,地產照炒馬照跑,舞已不跳,工業已全部移往珠三角,若說有大成就的,便是金融中心,憑中資公司來港上市可與紐約倫敦並稱,目前已全部倚賴內地為金融生意的來源(如人民幣離岸中心,滬港深港通),私人銀行蓬勃發展也倚靠大陸富豪走資來港。香港能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純靠內地稅率高,資本管制和共產主義法律,把大量資金驅出內地,來港尋求保護。回歸20年是大陸經濟高速發展,香港蝸牛爬行的20年,像左丁山這類與內地任何生意扯不上邊,也不炒樓的人,個人財富停滯不前,正好反映香港的宏觀現實。下一個20年(2017-2037)又如何?27、28歲的年青人欲要個人經濟起飛,從無到有,不妨向鄰近深圳的馬化騰偷師,不要再崇拜地產商和大摩細摩高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