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藝節目或特技表演中偶爾會看到有人表演倒立喝水或吃東西。食物能逆着地心吸力進入胃部嗎?這是表演者的掩眼法,還是練就了特異功能呢?
其實,食物從咽喉經過食道進入胃部的過程,主要不是依賴地心吸力,而是靠食道肌肉有規律的收縮所造成的蠕動。我們把一塊咬碎了的食物吞過了咽喉,食道的肌肉就會在食物的後面收縮,像波浪一樣把食物推進。當這推着食物的波浪到達食道和胃的交界(即賁門)的時候,賁門的括約肌就會放鬆,食物就順利進入胃裏面。
若果食道的蠕動失調,賁門的肌肉不能適時鬆弛,食物不能進入胃部,積在食道,就是「賁門失弛緩症」(Achalasia)。賁門的位置,正就在橫膈膜把胸腔和腹腔隔開的地方。「唔落膈」此之謂也。患者出現吞嚥困難、胸痛、體重減輕等症狀。賁門失弛緩症本身屬良性,病情的發展一般比食道癌或賁門癌引起的食道梗阻來得緩慢。有些病人可能拖了多年甚至十多年才確診。食物積聚在食道,令食道擴闊,引起惡性循環,吞嚥更困難。在擴闊了的食道裏的食物殘渣,在患者平卧時倒流入咽喉,患者睡覺時會咳醒,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
賁門失弛緩症的診斷,要靠X光造影、內鏡檢查及食道壓力測試三管齊下。不得不小心的是,賁門癌的臨床症狀、X光影像和內鏡下的形態,都可以和賁門失弛緩症極其相似。長期被半腐敗了的食物殘渣浸潤着的食道,也增加致癌的風險。
絕大部份賁門失弛緩的患者,只要把賁門的括約肌切開,吃東西就能「落膈」。如何切開這括約肌,卻有好幾種選擇。篇幅所限,下周再談。
鍾尚志教授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