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廿周年了,中港距離越來越遠,兩地都在尋找原因,也不願說出「一國兩制瀕臨失敗」這個殘酷現實,畢竟香港靠它去保持獨特性,而對中共來說,香港還有些許經濟價值,也不想這個「偉大」實驗淪為國際笑話。那麼,一國兩制走樣變形、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下滑的原因何在?
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將香港回歸比喻為孩子回家,孩子有時發脾氣父母尚可容忍,「但要自立門戶、六親不認、獨立建國,就不能接受」。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則歸咎於香港的殖民歷史,認為「香港人受到殖民統治150年的洗腦,才出現動亂分子」。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也把責任推向港人,指部份港人一直排拒中央在一國兩制的權力,當中央採取行動保衞對香港管治權時,必然引起反彈;另方面,港人對內地日益反感,與內地快速崛起,港人的優越感迅速消退,感到受威脅要採取自保態度。
三人都非無名之輩,而是可向高層提出建言的中共前高官或智囊,代表中共內部主流看法。但事實呢?問題根源就在一國兩制,它本身就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需要詳盡且認受性極高的法律條文去規限各方權限,更需各方特別是中方嚴格守諾、高度克制,而這個基礎因中共迅速崛起而消失,一國兩制的潛在衝突就集中爆發出來,瀕臨崩解。
鄧小平當初提出一國兩制去暫時解決香港問題,完全是權宜之計,而中共從建黨開始就一切權宜,以奪權、保權為最高原則,只要達到目的就不擇手段,解決國內問題如是,解決香港問題也如此。
八十年代香港前途問題被提出來,港人惶惶不可終日,絕大部份市民不願被中共統治。1982年香港革新會民調顯示,只有4%港人希望回歸中國。而且,文革後的中國百廢待興,根本沒能力和平有序地收回香港。面對不堪現實,鄧小平提出九七後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留原有生活方式不變,以穩定人心。那時,中共各級負責香港事務官員都說了無數「五十年不變」的動聽說話。港澳辦前主任廖承志簡單直接說香港回歸「換一面旗,換個總督」就可以了,「馬照跑、舞照跳」;鄧小平也說過,如果保留香港現行制度五十年不夠的話,可以保留一百年!
承諾走數 衝突持續
鄧構思「一國兩制」,多少跟他1949年起擔任中共西南局(轄雲貴川及西康)第一書記有關,當時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武力脅迫西藏達賴政權接受中共「和平解放西藏」安排,其精髓就是形同藏人治藏、高度自治,跟今天香港很相似。
事實上,中共建政過程也實行很多權宜之計:毛澤東提倡學習美國民主,中共公開反對一黨獨裁,跟反政府反蔣(介石)的政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並通過共同綱領,提出「人民有思想、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訊、人身、居住、遷徙、宗教信仰及遊行示威自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用普選方法產生之」,又分權予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等。到五十年代中共站穩陣腳及被追「民主」數時,就以一波波政治運動進行清算,也就毋須踐諾。既然一國兩制也是權宜的產物,隨着中共在香港站穩陣腳,加上中國經濟迅速崛起,錢多信心增,逐漸收緊對香港控制就毫不出奇了。
港人特別是青年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下滑,甚至比港英時代還不如,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共以權宜之計收回香港時,許下很多不情願也不會兌現的諾言。以前殖民地政府很少向港人作承諾,加上港人也對他們沒期望,衝突得以避免。相反,港人認真對待回歸前獲得的各種政治權利的承諾,要求中共不要干預香港事務、落實《基本法》列明的普選承諾時,一心要走數的北京除了翻臉還能怎樣?
一國兩制的衝突更在於文明與反文明兩種制度的不可能並存。以前未崛起,中共對香港忍氣吞聲,如今財大氣粗,對美國也不客氣,更何況香港?以前要香港順利過渡就對港人千依百順,不敢提過份要求,現在香港操之於手,自然要逼港人人心回歸了。未來,這種衝突還會持續!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